疼痛为什么会晕厥
疼痛导致晕厥的原因包括神经反射因素(如迷走神经反射使心率减慢、血管扩张致脑部供血不足)、血管调节异常(疼痛打破血管收缩舒张平衡致血压下降和脑部灌注不足)、心理因素(不良情绪致血管调节紊乱和过度换气综合征)以及个体差异(儿童、老人、女性特殊时期及有相关病史者更易发生)。应对措施有现场确保安全、将患者平卧等处理,缓解疼痛采用非药物及合理用药方法,进行心理干预及治疗基础疾病。特殊人群如儿童要减少疼痛刺激、合理用药,老人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女性特殊时期需重视疼痛并选安全治疗方法,有基础疾病人群要遵医嘱服药、避免诱发因素。
一、疼痛导致晕厥的原因
1.神经反射因素:人体存在多种神经反射通路,当身体遭受强烈疼痛刺激时,会触发某些神经反射。比如,疼痛刺激通过感觉神经传导至脊髓,再上传至脑内。其中,迷走神经反射在疼痛性晕厥中较为常见。当疼痛刺激过于强烈,迷走神经兴奋,可导致心率减慢、血管扩张,进而使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最终引起脑部供血不足而发生晕厥。研究表明,约30%50%的疼痛性晕厥与迷走神经反射有关。
2.血管调节异常:疼痛刺激会影响血管的正常调节功能。正常情况下,血管会根据身体需求进行收缩和舒张,以维持血压稳定和各器官的血液供应。但疼痛时,血管收缩和舒张的平衡被打破。例如,剧烈疼痛可能使外周血管突然扩张,尤其是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导致血液大量淤积在这些血管中,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血压急剧下降,从而使脑部血液灌注不足,引发晕厥。特别是对于一些本身血管调节功能较差的人群,如老年人、长期卧床者或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这种影响更为明显。
3.心理因素:疼痛往往会带来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些心理因素可进一步加重身体的应激反应。一方面,心理应激会促使体内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等激素,这些激素在短期内可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但如果这种应激状态持续时间较长或过于强烈,反而会导致血管调节功能紊乱,出现血压下降。另一方面,心理因素还可能影响呼吸功能,如过度换气综合征。当患者因疼痛而紧张焦虑时,可能会不自觉地加快呼吸频率,导致体内二氧化碳排出过多,引起呼吸性碱中毒,使得脑血管收缩,脑血流量减少,进而导致晕厥。研究发现,约20%30%的疼痛性晕厥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4.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和反应不同。一般来说,儿童和老年人相对成年人,对疼痛的耐受性较差,更易因疼痛发生晕厥。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面对疼痛刺激时,神经反射更容易出现过度反应。而老年人则由于身体机能衰退,血管弹性下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原因,在疼痛刺激下,血管调节和心脏功能的代偿能力较弱,所以也容易发生晕厥。此外,女性在某些生理时期,如经期、孕期,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会使身体对疼痛更为敏感,疼痛性晕厥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同时,有晕厥病史、心血管疾病史、神经系统疾病史的人群,在疼痛刺激下,发生晕厥的风险也显著增加。
二、应对措施
1.现场处理:当有人因疼痛晕厥时,首先要确保现场环境安全,避免患者受到二次伤害。将患者置于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引起窒息。解开患者衣领、腰带等束缚物,以利于呼吸通畅。若患者意识很快恢复,可给予适量温水饮用,并安抚其情绪,避免过度紧张。若患者意识未恢复,应立即呼叫急救人员,并持续观察患者的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
2.缓解疼痛:及时有效地缓解疼痛是预防再次晕厥的关键。对于轻度疼痛,可以采用非药物方法,如局部冷敷或热敷(根据疼痛原因选择,如外伤早期多冷敷,慢性疼痛多热敷)、按摩等,以减轻疼痛刺激。对于中度至重度疼痛,需根据具体病情,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止痛药物。例如,对于创伤性疼痛,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对于内脏绞痛,可能需要使用解痉药等。但在用药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医嘱,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证。
3.心理干预:针对因心理因素导致或加重疼痛性晕厥的患者,心理干预非常重要。医护人员或家属要耐心倾听患者的感受,给予安慰和鼓励,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恐惧情绪。必要时,可请心理医生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如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疼痛和晕厥,改变不良的心理应对方式。
4.基础疾病治疗:对于存在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有助于降低疼痛性晕厥的发生风险。例如,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维持在合理范围;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律失常问题,改善心脏功能等。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对疼痛的耐受性差,更容易因疼痛发生晕厥。家长和医护人员在护理儿童时,要密切观察孩子的反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疼痛刺激。在进行医疗操作(如打针、换药等)前,要做好安抚工作,可通过讲故事、玩游戏等方式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如果孩子因疼痛发生晕厥,除了进行上述现场处理外,要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其他潜在疾病。同时,在使用止痛药物时,要严格遵循医嘱,避免使用对儿童神经系统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血管弹性差,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在疼痛刺激下易发生晕厥。家属要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老人因疼痛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要及时让老人休息。对于慢性疼痛的老年人,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可采用物理治疗(如针灸、理疗等)缓解疼痛,尽量减少药物依赖。在使用止痛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容易发生药物蓄积中毒。
3.女性特殊时期:女性在经期、孕期等特殊时期,对疼痛更为敏感,疼痛性晕厥的发生率较高。经期女性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引起痛经加重。可通过喝红糖水、局部热敷等方式缓解经期疼痛。孕期女性如果出现疼痛,尤其是腹部疼痛,要高度重视,及时就医,因为这可能与妊娠相关疾病有关。在治疗疼痛时,要选择对胎儿安全的方法,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发育的药物。
4.有基础疾病人群:有晕厥病史、心血管疾病史、神经系统疾病史的人群,在疼痛刺激下发生晕厥的风险显著增加。这类人群平时要遵医嘱规律服药,控制基础疾病。一旦出现疼痛,要及时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以便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要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可能诱发疼痛和晕厥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