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鼻中隔偏曲手术风险大不
鼻中隔偏曲手术风险总体可控,其风险包括术中相关风险(如出血、周围组织损伤)和术后相关风险(如鼻中隔穿孔、鼻腔粘连、鼻梁塌陷),影响风险的因素有患者自身因素(年龄、基础疾病)和手术相关因素(手术方式、医师经验),可通过术前全面评估与优化基础状况、术中精细操作与有效止血、术后鼻腔护理与密切观察病情等措施降低风险,多数患者可通过手术改善症状。
一、鼻中隔偏曲手术的风险概述
鼻中隔偏曲手术是耳鼻喉科常见手术,其风险总体可控,但仍存在一定风险情况。手术风险主要与手术操作相关的局部风险以及患者自身状况等因素有关。
(一)术中相关风险
1.出血风险
在鼻中隔偏曲手术中,由于鼻中隔部位血管丰富,手术过程中可能会损伤血管导致出血。一般来说,熟练的手术医师可以通过精细操作尽量减少出血风险,但在一些复杂的鼻中隔偏曲情况,如偏曲严重且伴有局部血管变异等,出血风险会相对增加。例如,有研究显示,在部分复杂鼻中隔偏曲手术中,术中出血量可能较常规情况多,不过通过合理的手术操作和术中止血措施,大多可以有效控制出血。
2.周围组织损伤风险
鼻中隔周围毗邻重要结构,如鼻腔外侧壁的鼻甲、筛板等。手术中可能会损伤鼻甲黏膜,导致术后鼻甲肿胀等情况;若损伤筛板,可能会引起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但这种情况相对较为罕见。对于有鼻中隔偏曲同时伴有鼻腔解剖结构复杂情况的患者,如既往有鼻腔手术史导致解剖结构不清的患者,周围组织损伤风险会有所升高。
(二)术后相关风险
1.鼻中隔穿孔
这是鼻中隔偏曲手术较为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其发生原因可能与手术操作中切除鼻中隔组织过多、局部感染等因素有关。据统计,鼻中隔偏曲手术术后鼻中隔穿孔的发生率约在1%5%左右。如果发生鼻中隔穿孔,可能会出现鼻腔干燥、鼻塞加重等症状,需要进一步处理。
2.鼻腔粘连
术后鼻腔黏膜可能会发生粘连,尤其是在手术创面较大或者患者自身愈合能力较差的情况下。鼻腔粘连会导致鼻塞、鼻腔通气不畅等问题,严重时可能需要再次手术分离粘连。一般来说,术后通过鼻腔局部用药等措施可以降低鼻腔粘连的发生风险,对于有鼻腔炎症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鼻腔粘连的风险相对更高。
3.鼻梁塌陷
这种情况主要见于儿童患者,由于儿童鼻中隔尚在发育阶段,手术中如果对鼻中隔软骨等结构处理不当,可能会影响鼻梁的正常发育,导致鼻梁塌陷。对于儿童患者进行鼻中隔偏曲手术时,需要更加谨慎操作,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
二、影响手术风险的因素
(一)患者自身因素
1.年龄因素
儿童患者:儿童鼻中隔仍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风险相对成人有所不同。儿童患者术后鼻腔粘连、鼻梁塌陷等风险相对较高。例如,儿童的鼻腔黏膜修复能力虽然较强,但由于其解剖结构尚未完全成熟,手术操作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需要特别关注。在手术前需要充分评估儿童的身体状况和鼻中隔偏曲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程度,权衡手术利弊。
成年患者:成年患者的鼻腔解剖结构相对稳定,一般来说手术风险相对儿童患者较低,但如果成年患者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等,可能会增加术中出血等风险。
2.基础疾病因素
高血压患者:高血压会使患者术中血管压力较高,增加术中出血的风险。在进行鼻中隔偏曲手术前,需要将血压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以降低手术风险。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能力较差,术后发生感染、鼻腔粘连等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所以糖尿病患者在手术前需要积极控制血糖,使血糖水平尽量接近正常范围,以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恢复。
凝血功能异常患者:这类患者术中出血风险显著增加,在手术前需要详细检查凝血功能,明确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后再考虑是否进行手术。
(二)手术相关因素
1.手术方式选择
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与鼻中隔成形术等不同手术方式的风险有所差异。鼻中隔成形术在尽量保留鼻中隔软骨等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矫正,相对来说对鼻中隔功能结构的影响较小,术后并发症如鼻中隔穿孔等的发生率可能较传统矫正术有所降低。但不同的手术方式适用于不同类型的鼻中隔偏曲患者,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在保障矫正效果的同时尽量降低手术风险。
2.手术医师经验
经验丰富的手术医师对鼻中隔偏曲手术的操作更加熟练,能够更好地处理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降低术中周围组织损伤、术后并发症等风险。例如,经验丰富的医师在分离鼻中隔黏膜时更加精细,能够减少对鼻甲等周围组织的损伤;在处理鼻中隔软骨等结构时更加精准,降低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三、降低手术风险的措施
(一)术前准备
1.全面评估患者状况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既往鼻腔手术史、基础疾病史等。进行全面的鼻腔检查,如鼻内镜检查等,明确鼻中隔偏曲的具体情况,包括偏曲的部位、程度等。对于儿童患者,还需要评估其生长发育情况以及鼻中隔偏曲对其面部发育的影响。同时,进行相关的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压、血糖等检查,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手术风险。
2.优化患者基础状况
对于高血压患者,在手术前需要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收缩压尽量控制在160mmHg以下,舒张压控制在100mmHg以下。对于糖尿病患者,需要调整降糖药物,使血糖控制在空腹血糖7mmol/L左右,餐后血糖10mmol/L左右等相对稳定的水平,以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对于凝血功能异常患者,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相应治疗,如补充凝血因子等,纠正凝血功能异常后再考虑手术。
(二)术中操作要点
1.精细操作
手术医师在术中要保持精细操作,尽量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在分离鼻中隔黏膜时,采用合适的器械和操作技巧,避免过度牵拉和损伤黏膜。对于鼻中隔软骨等结构的处理,要精准把握切除的范围和程度,以保障鼻中隔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降低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2.有效止血
术中要时刻注意止血,对于手术中暴露的血管,及时进行妥善处理。可以采用电凝止血、压迫止血等多种止血方法相结合,确保术中出血控制在较少的范围内。例如,对于较明显的血管出血点,使用电凝进行止血,对于广泛的渗血部位,可以采用明胶海绵等进行压迫止血。
(三)术后护理
1.鼻腔护理
术后要加强鼻腔护理,保持鼻腔清洁。可以使用生理盐水进行鼻腔冲洗,清除鼻腔内的血痂、分泌物等,减少鼻腔粘连的发生风险。同时,要避免用力擤鼻等动作,防止鼻腔压力过大导致鼻腔出血或粘连等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家长对其鼻腔护理的指导,防止儿童不恰当的鼻腔操作。
2.密切观察病情
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鼻腔出血情况、鼻腔通气情况、头痛等症状。如果发现患者有鼻腔大量出血、剧烈头痛等异常情况,要及时进行处理。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监测和管理,如糖尿病患者要监测血糖变化等,保障患者术后顺利恢复。
总体而言,鼻中隔偏曲手术有一定风险,但通过充分的术前准备、精细的术中操作和合理的术后护理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手术风险,大多数患者能够通过手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改善鼻塞等鼻中隔偏曲相关的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