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婴儿期有什么表现
婴儿期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有多种表现,包括肢体外观及活动异常,如两侧大腿内侧皮肤褶皱数量不对称、外展受限、下肢略短;部分患儿有髋关节弹响或脱位表现,约30%40%出现明显外观;稍大婴儿会有步态及行走相关表现,约50%以上1岁左右开始尝试行走的患儿出现跛行或鸭步等步态异常,这些表现均与髋关节结构异常、周围组织病理改变及下肢力学传导改变等有关。
一、肢体外观及活动异常
婴儿期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常见的肢体外观及活动异常表现为两侧大腿内侧皮肤褶皱数量不对称,患侧通常比健侧少或深浅不一;患侧髋关节外展受限,正常婴儿髋关节可外展至一定角度,而患病婴儿外展幅度明显减小;患侧下肢长度可能略短于健侧,这是因为髋关节脱位导致下肢发育受影响。例如,有研究通过对大量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婴儿的观察发现,约80%左右的患儿存在肢体外观及活动的上述异常表现,这些异常是由于髋关节结构异常,影响了下肢的正常发育和关节活动。
二、髋关节弹响或脱位表现
部分患儿可出现髋关节弹响,当被动活动髋关节时,可感觉到或听到异常的弹响音,这是因为脱位的髋关节在活动过程中,股骨头与髋臼的异常对合关系导致的;严重时可出现髋关节明显脱位的外观,患侧髋关节呈现屈曲、内收畸形,下肢处于异常的姿势状态。相关研究统计显示,约30%40%的婴儿期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会出现髋关节弹响或脱位的明显外观表现,这与髋关节周围组织的病理改变密切相关,由于髋臼发育不良等因素,使得髋关节的稳定性受到破坏,从而出现这些异常表现。
三、步态及行走相关表现(稍大婴儿)
对于能开始行走的稍大婴儿,可能会出现跛行步态,即行走时患侧下肢步态异常,表现为一瘸一拐;单侧脱位患儿可能会呈现“鸭步”,走路时臀部左右摇摆,这是因为髋关节脱位影响了下肢的正常负重和运动功能,身体为了适应异常的髋关节结构,通过改变步态来维持平衡。有临床观察资料表明,当婴儿长到1岁左右开始尝试行走时,约50%以上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会出现跛行或鸭步等步态异常表现,这是髋关节脱位对下肢功能产生长期影响的外在体现,由于髋关节的异常,导致下肢的力学传导发生改变,进而影响了正常的步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