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需要治疗吗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常见胃部疾病,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十二指肠胃反流等,饮食不规律等人群发病风险高。无症状患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要改善生活方式并定期胃镜检查;有症状患者需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要根除治疗,非感染引起的对症用药,儿童、老年人用药需谨慎。治疗后患者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注意心理调节,有基础疾病的要积极控制,还应按医嘱定期复查。
一、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概述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指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但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其病因多样,常见的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十二指肠胃反流、药物和毒物、自身免疫、年龄因素等。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均可发病,生活中饮食不规律、长期吸烟酗酒、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有消化系统疾病家族史的人群也更容易患上该病。
二、是否需要治疗的判断
1.无症状患者
部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对于这类患者,一般不需要进行特殊的治疗。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忽视,需要改善生活方式,如保持规律的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睡眠等。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更要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女性在经期、孕期等特殊时期,身体较为敏感,也需格外注意饮食和情绪管理。同时,建议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
2.有症状患者
如果患者出现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疼痛、饱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就需要进行治疗。对于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首先应明确病因。如果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通常需要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案是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抗生素联合使用。对于非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症状,可根据具体症状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如使用抑酸剂缓解胃痛,使用促胃肠动力药改善饱胀、恶心等症状。儿童患者在用药时需格外谨慎,应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如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量等。若必须用药,应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型。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用药时需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必要时调整药物剂量。
三、治疗后的注意事项
无论是否进行药物治疗,患者都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饮食,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尽量避免食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食物和药物。同时,要注意心理调节,避免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中。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的患者,还需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因为这些疾病可能会影响胃部的血液循环和修复能力,从而影响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此外,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