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肺部感染的原因
新生儿肺部感染的因素主要分为产前、产时和产后三类,产前因素包括母亲孕期感染病原体经胎盘传给胎儿以及羊膜腔感染使胎儿吸入污染羊水;产时因素有分娩过程消毒不严格和胎儿吸入产道分泌物;产后因素涵盖环境不清洁通风不良、人员接触感染以及新生儿自身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对于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等特殊人群,需减少人员接触、保持环境适宜,接触者严格洗手,患病者避免密切接触,新生儿出现异常症状要及时就医。
一、产前因素
1.母亲孕期感染:母亲在孕期感染某些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病原体可通过胎盘血液循环传给胎儿,引起胎儿宫内感染,进而导致新生儿肺部感染。例如,母亲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这些病毒可跨越胎盘屏障,侵袭胎儿的肺部,影响其正常发育并引发炎症反应。
2.羊膜腔感染: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等情况容易使细菌等病原体进入羊膜腔,导致羊膜腔感染。胎儿在宫内吸入被污染的羊水,就可能引发肺部感染。而且胎膜早破时间越长,发生羊膜腔感染和新生儿肺部感染的风险越高。
二、产时因素
1.分娩过程消毒不严格:在分娩过程中,如果接生环境不卫生、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病原体就可能趁机进入新生儿呼吸道,引发肺部感染。例如,助产器械上携带的细菌可直接感染新生儿的肺部。
2.胎儿吸入产道分泌物:胎儿在通过产道时,如果吸入了含有病原体的产道分泌物,也容易引起肺部感染。尤其是产程中出现胎儿窘迫等情况时,胎儿可能会有呼吸运动增强,增加了吸入产道分泌物的机会。
三、产后因素
1.环境因素:新生儿居住的环境如果不清洁、通风不良,空气中可能存在大量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新生儿吸入后易发生肺部感染。另外,室内温度和湿度不适宜,也会影响新生儿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增加感染的风险。
2.接触感染:医护人员、家人等如果在接触新生儿前没有严格洗手,或者自身携带病原体,就可能将病菌传播给新生儿。例如,感冒患者与新生儿密切接触,就容易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引发肺部感染。
3.自身因素: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其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气道黏膜纤毛运动能力差,咳嗽反射弱,不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导致病原体容易在肺部滋生繁殖,引发感染。而且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功能尚未健全,抵抗力较低,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较弱,也是容易发生肺部感染的重要原因。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对于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由于其自身抵抗力更弱,发生肺部感染的风险更高,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接触,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和适宜的温湿度。产妇及其家属在接触新生儿前一定要严格洗手,避免将病菌带给新生儿。如果产妇或家人患有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应尽量避免与新生儿密切接触,必要时需佩戴口罩。一旦发现新生儿出现呼吸急促、咳嗽、发热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