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小儿腹泻的病原体
秋季小儿腹泻常见,主要病原体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肠道腺病毒等,轮状病毒感染起病急,常伴发热等,6个月2岁婴幼儿易感;诺如病毒秋冬高发,经多种途径传播,学龄及学龄前儿童相对易感;肠道腺病毒侵犯小肠,婴幼儿是高危人群;此外,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及贾第虫等寄生虫也可能致腹泻。家长需关注婴幼儿腹泻情况,有异常及时就医,有基础疾病儿童更要谨慎,同时要注意孩子饮食卫生、勤洗手并减少去人员密集场所,降低感染风险。
一、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是秋季小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该病毒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使细胞受损,导致肠道吸收功能障碍而引起腹泻。轮状病毒腹泻起病急,常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病初12天常发生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呈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带少量黏液,无腥臭味。儿童普遍易感,尤其是6个月2岁的婴幼儿。在秋季,轮状病毒在环境中相对活跃,加上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易感染。
二、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也是引起秋季小儿腹泻的重要病原体。诺如病毒感染全年均可发生,但秋冬季节高发。它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水传播,也可经接触患者或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传播。感染诺如病毒后,小儿通常会突然发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腹泻频繁,大便多为黄色稀水便或水样便。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都可能感染诺如病毒,但学龄儿童和学龄前儿童相对易感。这是因为他们社交活动增多,在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场所更容易接触到病毒。
三、肠道腺病毒
肠道腺病毒是引起小儿腹泻的病原体之一,在秋季也时有发生。肠道腺病毒主要侵犯小肠,潜伏期310天,病程12周。患儿主要症状为腹泻,呈水样便或稀便,也可伴有呕吐、发热等症状。婴幼儿是肠道腺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由于他们的肠道屏障功能较弱,接触到病毒后更容易引发感染。
四、其他病原体
除上述常见病原体,还有一些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也可能在秋季导致小儿腹泻。大肠杆菌感染多与不洁饮食有关,小儿食用了被大肠杆菌污染的食物或水后可发病,腹泻症状轻重不一,可伴有腹痛、发热等。沙门氏菌感染后,小儿可出现发热、腹泻、呕吐等症状,大便可呈黄绿色水样便或黏液便。另外,寄生虫如贾第虫等也可能引起小儿秋季腹泻,但相对较为少见。贾第虫感染后,小儿可能出现慢性腹泻、腹痛、腹胀等症状,病程较长。
温馨提示: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幼儿,由于其身体机能发育不完善,腹泻可能会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后果,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尿量、皮肤弹性等,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如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肾病等,腹泻可能会加重原有病情,更要谨慎对待。在秋季,家长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勤洗手,尽量减少带孩子去人员密集的场所,以降低感染病原体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