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分类
肠易激综合征可基于粪便性状分为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IBSC)、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基于症状组合分为混合型肠易激综合征(IBSM)和未定型肠易激综合征(IBSU)。IBSC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等,发病与肠道动力等有关,中青年相对多见等;IBSD以排便次数增多等为特征,与肠道炎症等有关,各年龄段均有发病等;IBSM兼具便秘和腹泻表现,发病机制复杂,各年龄段可出现等;IBSU症状不符合前三者典型表现,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分布分散等。
一、基于粪便性状的分类
(一)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IBSC)
1.定义及特点
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粪便干结、排便次数减少。根据罗马Ⅳ诊断标准,排便费力、硬便或块状便的情况在排便中至少占25%。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肠道动力异常有关,肠道传输时间延长,使得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过度吸收,导致粪便干结。在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青年相对多见,女性发病率可能略高于男性。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久坐、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对于有既往便秘病史的人群,更易发展为IBSC。
(二)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
1.定义及特点
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为主要特征,每日排便次数多在3次以上,粪便多为糊状或水样。发病与肠道炎症反应、肠道菌群失调等因素相关。肠道炎症可能导致肠道黏膜分泌功能异常,肠道菌群失调会影响肠道的正常消化吸收功能,进而引起腹泻。在年龄分布上,各年龄段均有发病,生活方式中饮食不规律、食用过多刺激性食物等可能诱发。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变化时可能更易出现IBSD的症状变化。有肠道感染病史的人群,肠道功能恢复不良时也容易发展为IBSD。
二、基于症状组合的分类
(一)混合型肠易激综合征(IBSM)
1.定义及特点
同时具有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和腹泻型的症状,即既有排便困难、粪便干结等便秘表现,又有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等腹泻表现。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肠道动力、肠道感觉、肠道菌群以及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等多方面的异常。在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均可出现,生活方式上如果长期处于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的状态,更容易诱发混合型肠易激综合征。对于有既往肠道功能紊乱病史的人群,发展为混合型肠易激综合征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未定型肠易激综合征(IBSU)
1.定义及特点
患者的症状不符合上述便秘型、腹泻型或混合型的典型表现,即患者的排便频率和粪便性状的改变情况不满足前三种类型的诊断标准。其发病原因可能与个体的肠道敏感性差异、神经调节异常等有关。在不同年龄、性别中的分布相对较为分散,生活方式因素如长期的精神压力、不良的饮食习惯等都可能对其产生影响,有家族肠道功能紊乱病史的人群可能也存在一定的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