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平台骨折康复训练方法
这是一份骨折康复训练指南,涵盖早期(12周)、中期(26周)、后期(6周3个月)三个阶段,早期主要进行肌肉收缩、踝泵、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中期开展膝关节屈伸、直腿抬高训练;后期进行负重、平衡、上下楼梯训练,各阶段训练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调整。此外,还针对老年人、儿童、孕妇、有基础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给出了康复训练的温馨提示。
一、早期康复训练(骨折后12周)
1.肌肉收缩训练:通过主动收缩小腿及大腿的肌肉,进行等长收缩,即肌肉在收缩时长度不变,每日进行34组,每组1015次。这样能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预防肌肉萎缩。对于年龄较大、身体机能恢复慢的患者,训练频率可适当降低;而年轻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增加训练强度。
2.踝泵运动:缓慢勾起脚尖,至最大限度后保持510秒,然后缓慢下压至最大限度,同样保持510秒,每组1015次,每天34组。该运动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在训练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反应,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
3.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在膝关节伸直状态下,绷紧大腿前方肌肉,保持510秒后放松,每组1015次,每天34组。可增强股四头肌力量,为后续康复奠定基础。
二、中期康复训练(骨折后26周)
1.膝关节屈伸训练:可借助CPM(持续被动运动)机进行训练,起始角度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设定,一般从0°30°开始,每天增加10°15°,每次训练3060分钟,每天12次。也可进行主动膝关节屈伸训练,患者坐在床边,主动屈伸膝关节,每组1015次,每天34组。此阶段训练可改善膝关节活动度,但骨质疏松患者要注意训练力度,避免再次骨折。
2.直腿抬高训练:仰卧位,伸直膝关节,将下肢抬起离床面约30°,保持510秒后放下,每组1015次,每天34组。能增强股四头肌和髋关节周围肌肉力量。
三、后期康复训练(骨折后6周3个月)
1.负重训练: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部分负重至完全负重训练。开始时可使用双拐,患肢部分负重,随着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负重量,直至弃拐行走。有糖尿病等影响骨折愈合疾病的患者,负重训练时间可能需要适当延长。
2.平衡训练:可在平衡板上进行训练,先在有人保护的情况下站立,逐渐增加训练难度,如闭眼站立等,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23次。能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和本体感觉。
3.上下楼梯训练:先从扶手辅助下进行上下楼梯训练开始,遵循“好腿先上,伤腿先下”的原则,逐渐过渡到独立上下楼梯。
四、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骨折愈合时间较长,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训练。训练前要做好热身活动,训练后要进行适当的放松。同时,要注意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促进骨折愈合。
2.儿童: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康复训练要避免对生长板造成损伤。训练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儿童的反应,如有疼痛或不适,应及时调整训练方案。家长要给予足够的陪伴和鼓励。
3.孕妇:孕妇骨折后康复训练要特别注意安全,避免腹部受压。训练方案需在医生和妇产科医生的共同指导下制定,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4.有基础疾病患者: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训练强度和时间要根据病情适当调整。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促进骨折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