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小儿肠炎的原因
小儿肠炎的致病因素多样,包括感染因素(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病毒感染,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感染,贾第虫、阿米巴原虫等寄生虫感染)、饮食因素(喂养不当、食物过敏、不洁饮食)、自身因素(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机体防御功能差)和其他因素(气候变化、滥用抗生素);小儿肠炎对孩子健康影响大,家长需注意孩子饮食卫生、合理喂养、避免腹部受凉,孩子出现症状要及时就医,有食物过敏史的要避免食用过敏食物,使用抗生素要遵医嘱。
一、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引起小儿肠炎最常见的病毒之一,多发于秋冬季节,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易感。该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进入肠道后侵犯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使细胞变性、坏死,导致肠道吸收功能障碍,引起腹泻。诺如病毒也是常见致病病毒,全年均可发病,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或接触传播,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在幼儿园、学校等人群密集场所易暴发流行。
2.细菌感染:大肠杆菌是导致小儿肠炎的常见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可产生毒素,破坏肠黏膜细胞,影响肠道正常功能。其中,产毒性大肠杆菌可引起水样腹泻,侵袭性大肠杆菌可导致黏液脓血便。沙门氏菌感染多与食用被污染的肉类、蛋类等食物有关,感染后可出现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
3.寄生虫感染:贾第虫感染较为常见,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传播。贾第虫寄生于肠道内,可损伤肠黏膜,影响肠道吸收,导致慢性腹泻、腹痛等症状。阿米巴原虫感染相对较少,但可引起肠道溃疡、出血等严重病变,表现为果酱样大便。
二、饮食因素
1.喂养不当:对于婴儿,如果喂养不定时、量过多或过少,突然改变食物品种等,都可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起肠炎。过早添加辅食,婴儿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不能适应新的食物,容易出现腹泻等症状。人工喂养的婴儿,若奶粉调配过浓或过稀,也会影响消化功能。
2.食物过敏:牛奶蛋白过敏是小儿常见的食物过敏类型之一,可引起肠道炎症反应,出现腹泻、呕吐、血便等症状。除牛奶外,鸡蛋、大豆、小麦等食物也可能导致过敏,引发肠炎。
3.不洁饮食:小儿误食被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污染的食物或水,容易引起肠道感染,导致肠炎。夏季食物容易变质,小儿食用后感染肠炎的风险增加。
三、自身因素
1.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小儿的胃酸和消化酶分泌较少,消化酶的活性较低,胃肠蠕动功能较弱,对食物的耐受性较差,容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引发肠炎。
2.机体防御功能差:小儿的肠道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较弱,对病原体的抵抗力较低,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导致肠炎。此外,小儿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尤其是IgM、IgA)和胃肠道分泌型IgA均较低,也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四、其他因素
1.气候变化:天气突然变凉,腹部受凉可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可使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功能减弱,这些都可能诱发小儿肠炎。
2.滥用抗生素:长期或不恰当使用抗生素,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使肠道内正常的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大量繁殖,从而引起肠炎。
温馨提示:小儿肠炎对孩子的健康影响较大,尤其是年龄较小、体质较弱的儿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卫生,合理喂养,避免孩子腹部受凉。如果孩子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对于有食物过敏史的孩子,要严格避免食用过敏食物。同时,在使用抗生素时,一定要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滥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