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如何治疗
小儿腹泻治疗主要遵循预防和纠正脱水、调整饮食、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原则。具体治疗方法包括饮食疗法,如继续喂养,根据不同情况调整饮食;液体疗法,分口服补液和静脉补液;药物治疗,含控制感染、微生态疗法和使用肠黏膜保护剂。特殊人群方面需考虑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因素,婴儿腹泻更易脱水且用药需谨慎,女孩腹泻要注意防泌尿系统感染,腹泻期间要保证小儿休息、保暖和卫生,有过敏史或慢性疾病的小儿在治疗时要格外注意并及时调整方案。
一、治疗原则
小儿腹泻治疗主要遵循预防和纠正脱水、调整饮食、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原则。由于小儿身体发育尚未完全,腹泻易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后果,因此治疗需及时且谨慎。
二、具体治疗方法
1.饮食疗法:继续喂养,以满足生理需要,补充疾病消耗,缩短腹泻后的康复时间。母乳喂养的婴儿继续哺乳,暂停辅食;人工喂养儿可喂等量米汤或稀释的牛奶或其他代乳品,由米汤、粥、面条等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病毒性肠炎多有双糖酶缺乏,可暂停乳类喂养,改为豆制代乳品,或发酵奶,或去乳糖奶粉以减轻腹泻,缩短病程。
2.液体疗法
口服补液:适用于预防脱水及轻、中度脱水而无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可选用口服补液盐(ORS),补充累积损失量和继续损失量。
静脉补液:适用于中度以上脱水、吐泻严重或腹胀的患儿。根据脱水程度、性质及继续损失量和速度确定补液量、种类和输液速度。第一天补液总量包括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一般轻度脱水约90120ml/kg,中度脱水约120150ml/kg,重度脱水约150180ml/kg。
3.药物治疗
控制感染:水样便腹泻患者(约占70%)多为病毒及非侵袭性细菌所致,一般不用抗生素,应合理使用液体疗法,选用微生态制剂和黏膜保护剂。黏液、脓血便患者(约占30%)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应根据临床特点,针对病原经验性选用抗菌药物,再根据大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调整。常用抗生素如头孢克肟、阿莫西林等。
微生态疗法: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抑制病原菌定植和侵袭,控制腹泻。常用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制剂。
肠黏膜保护剂:能吸附病原体和毒素,维持肠细胞的吸收和分泌功能,与肠道黏液糖蛋白相互作用可增强其屏障功能,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击,如蒙脱石散。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年龄因素:婴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腹泻时更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应密切观察精神状态、尿量、皮肤弹性等。对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腹泻治疗时用药需更加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幼儿在腹泻期间可能对食物产生抗拒,家长需耐心喂养,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
2.性别因素:在小儿腹泻治疗中,性别差异一般对治疗方法无明显影响,但由于女孩尿道较短,腹泻时若护理不当更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因此要特别注意会阴部清洁,勤换尿布。
3.生活方式因素:腹泻期间要保证小儿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活动消耗体力。注意腹部保暖,可适当增添衣物或使用肚兜等。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培养小儿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避免再次感染。
4.病史因素:如果小儿既往有过敏史,在用药和饮食调整时要格外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和食物。若有慢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肾病等,腹泻可能加重原有病情,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