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后遗症
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可能面临多种后续问题,包括活动受限与疼痛(如髋关节活动障碍、慢性疼痛)、下肢肌肉萎缩、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此外长时间康复和生活方式改变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产生负面情绪,针对这些情况患者需遵循医嘱进行康复训练、采取预防措施,家人也应给予更多关怀帮助患者积极面对。
一、活动受限与疼痛
1.髋关节活动障碍:股骨粗隆间骨折愈合后,骨折部位可能出现畸形愈合或关节面不平整,影响髋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比如,患者可能无法自如地弯曲、伸展髋关节,导致行走、上下楼梯等日常活动困难。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恢复能力较差,出现髋关节活动障碍的概率相对较高。而年轻患者若骨折严重,也可能因康复不佳遗留这一问题。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过度活动髋关节,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量的康复训练。
2.慢性疼痛:即使骨折愈合良好,部分患者仍会感到髋关节周围慢性疼痛,尤其是在长时间行走、站立或天气变化时。疼痛产生的原因可能与骨折周围软组织粘连、神经损伤后修复不良等有关。对于有慢性疼痛的患者,尤其是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可能因血液循环不畅等原因导致疼痛症状更明显,需要更加注意保暖和休息,可采用热敷、按摩等物理治疗缓解疼痛。
二、下肢肌肉萎缩
骨折后由于长时间卧床或肢体活动减少,下肢肌肉得不到有效的收缩锻炼,会逐渐出现废用性肌肉萎缩。老年人本身肌肉含量较低、力量较弱,肌肉萎缩的现象会更严重。肌肉萎缩会导致下肢力量减弱,行走不稳,增加再次跌倒的风险。患者在骨折固定稳固后,应在医生指导下尽早开始进行肌肉收缩锻炼,如等长收缩训练,随着恢复情况逐渐增加锻炼强度。
三、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
1.深静脉血栓形成:骨折创伤和长时间卧床会使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肥胖、有心血管疾病史的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更高。若发现下肢突然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等症状,应警惕深静脉血栓形成,需及时就医进行检查和治疗。在卧床期间,患者可通过穿弹力袜、进行下肢主动或被动活动等方式促进血液回流。
2.肺栓塞:深静脉血栓一旦脱落,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就可能引发肺栓塞,这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尤其是长期卧床、活动减少的老年患者,发生肺栓塞的风险较高。患者应积极防治深静脉血栓形成,以降低肺栓塞的发生风险。
四、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
1.骨折不愈合:由于骨折部位血液供应不足、固定不牢固、患者营养不良等原因,可能导致骨折不愈合。一些患有骨质疏松症的老年人,因骨质量较差,骨折不愈合的可能性相对较大。患者会出现骨折部位持续性疼痛、异常活动等症状,需要再次进行手术治疗,如植骨手术等。
2.畸形愈合:在骨折复位和固定过程中,如果对位对线不良,可能会导致骨折畸形愈合。畸形愈合会使下肢力线改变,增加关节的磨损,容易引发创伤性关节炎等疾病。年轻患者为了恢复正常的肢体功能,可能需要进行截骨矫正手术;而老年患者需综合评估身体状况后决定治疗方案。
五、对心理状态的影响
长时间的康复过程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老年人由于对疾病的耐受性较差,且可能更依赖家人照顾,心理负担往往更重。家人应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陪伴,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患者也可参加康复病友交流活动,增强康复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