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脓疱疮是新生儿期常见的急性传染性化脓性皮肤病,以周围红晕不显著的薄壁水脓疱为特点。病因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与新生儿皮肤薄嫩、免疫功能不完善及环境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出生后410天发病,好发于皮肤皱褶及尿布包裹区,轻者散在脓疱,重者可伴全身症状甚至并发严重疾病。诊断依据皮肤脓疱及细菌学检查。治疗上,轻症局部清洁后涂抗生素软膏,重症需全身用抗生素并住院治疗,同时注意补充液体和营养。预防措施包括加强皮肤护理、注意环境卫生、避免交叉感染和合理喂养。特殊人群如早产儿、低体重儿患病后病情更重、进展更快,护理要更严格,用药需更谨慎。
一、定义
新生儿脓疱疮是发生于新生儿的一种以周围红晕不显著的薄壁水脓疱为特点的急性传染性化脓性皮肤病,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皮肤感染性疾病。
二、病因
1.病原菌: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第Ⅱ组71型最为常见。
2.新生儿生理特点:新生儿皮肤薄嫩,皮脂腺分泌旺盛,防御功能差,皮肤pH值偏碱性,乳酸含量低,对细菌的抵抗力弱;同时,新生儿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补体水平低,中性粒细胞趋化性和吞噬功能差,易受细菌感染。
3.环境因素:新生儿皮肤护理不当,如不及时清洁皮肤、包裹过厚、环境温度过高、湿度大等,容易导致皮肤多汗,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此外,新生儿居住环境拥挤、卫生条件差、消毒不严格等,也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三、临床表现
1.症状:常在出生后410天发病,初起时为针尖至绿豆大小的浅表脓疱,疱液初为黄色,后变混浊,脓疱周围有红晕。脓疱壁薄,易破溃,破溃后可露出红色糜烂面,表面有黄色渗出液,干燥后形成黄色痂皮。
2.部位: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及尿布包裹区。
3.病情发展:轻者仅有散在脓疱,一般状况良好;重者脓疱可迅速增多、扩大,融合成大片状,可伴有发热、精神萎靡、呕吐、腹泻等全身症状,严重时可并发败血症、肺炎、脑膜炎等,危及生命。
四、诊断
根据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在皮肤皱褶等部位出现薄壁脓疱,周围红晕不明显,结合细菌学检查(如脓疱液涂片或培养发现病原菌),一般可以明确诊断。
五、治疗
1.局部治疗:症状较轻、脓疱较少时,可先对局部皮肤进行清洁,然后涂抹抗生素软膏。
2.全身治疗:脓疱较多、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时,需及时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必要时需住院治疗。同时,要注意补充液体和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六、预防
1.加强皮肤护理: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给新生儿洗澡,尤其是皮肤皱褶处。洗澡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避免损伤皮肤。
2.注意环境卫生:新生儿居住的房间要保持清洁、通风良好,温度和湿度适宜。定期对新生儿的衣物、被褥、尿布等进行清洗和消毒。
3.避免交叉感染:接触新生儿前要洗手,患有化脓性皮肤病的人员避免接触新生儿。
4.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和抗体,有助于增强新生儿的抵抗力。
七、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等免疫力更低的特殊新生儿,他们患新生儿脓疱疮后病情可能更严重,进展更快,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在护理这些特殊新生儿时,要更加严格地执行皮肤护理和环境卫生措施,一旦发现皮肤有异常,应及时就医。同时,由于他们的肝肾功能发育可能更不完善,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更加谨慎,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