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糜烂性胃炎出血的特点
急性糜烂性胃炎出血起病急骤,以呕血和(或)黑便为主,出血量差异大且病情易反复,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基础病多,病情严重且出血难止,需避免刺激胃黏膜药物,及时就医;儿童胃黏膜娇嫩,出血可能与误服药物等有关,耐受性差,治疗要注意药物选择,家长需加强监管;长期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风险高,治疗后要改变生活方式并定期胃镜检查;有溃疡病史人群可能性更大,要保护胃黏膜、遵医嘱服药和复查,不适及时就医。
一、急性糜烂性胃炎出血的特点
1.起病急骤:急性糜烂性胃炎导致的出血通常突然发生,患者之前可能并无明显的胃部不适症状,或者仅有轻微的消化不良表现,但短时间内就可能出现出血情况。比如,在大量饮酒、服用某些刺激性药物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就可能引发胃黏膜糜烂出血。
2.出血方式:以呕血和(或)黑便为主。呕血的颜色与出血的速度和量有关,若出血速度快、量较大,呕出的血液多为鲜红色或暗红色;若出血量较少且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血液经过胃酸作用后,呕出物可呈咖啡渣样。黑便则是由于血液在肠道内被分解,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的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使大便呈现黑色,质地较稀,类似柏油样,所以也被称为柏油样便。
3.出血量差异大:出血量可从少量隐性出血到大量出血不等。少量出血时,患者可能仅表现为大便潜血试验阳性,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而大量出血时,患者会出现头晕、心慌、乏力、面色苍白、出冷汗等休克表现,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据统计,短期内出血量超过1000ml或循环血容量的20%时,就可能出现休克症状。
4.病情易反复:由于急性糜烂性胃炎的病因若未得到及时去除,胃黏膜的糜烂和出血情况容易反复发生。例如,患者持续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仍然大量饮酒等,胃黏膜不断受到刺激,就会导致出血症状反复出现,给治疗带来一定困难。
二、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胃黏膜的修复能力较弱,发生急性糜烂性胃炎出血时,病情往往更为严重,出血不易止住,且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如心脑血管意外等。此外,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出血的同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因此,老年人一旦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应立即就医,积极治疗。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使用对胃黏膜有刺激性的药物,饮食要规律、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2.儿童:儿童的胃黏膜较为娇嫩,发生急性糜烂性胃炎出血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可能与误服药物、食物中毒等因素有关。儿童对出血的耐受性较差,少量出血也可能导致明显的贫血症状。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家长要加强对儿童的监管,防止儿童误服药物和食用不洁食物。
3.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长期大量饮酒、吸烟、饮食不规律的人群,发生急性糜烂性胃炎出血的风险较高。这类人群在出血治疗后,要积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同时,要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胃部病变,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有相关病史人群:既往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病史的人群,胃黏膜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损伤,发生急性糜烂性胃炎出血的可能性更大。这类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胃黏膜,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胃镜。如果出现胃部不适症状加重或出现呕血、黑便等情况,要及时就医,警惕出血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