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粒肿和霰粒肿的定义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麦粒肿是由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有外麦粒肿和内麦粒肿之分;霰粒肿是因睑板腺排出管道阻塞和分泌物潴留导致的慢性炎性肉芽肿。两者在临床表现、诊断鉴别、治疗预后等方面各有特点,麦粒肿早期热敷,脓肿形成需切开排脓,预后良好但有误诊致并发症风险;霰粒肿小的可自行吸收或热敷促进吸收,大的需手术切除,预后较好但有复发可能。
一、定义与病因
麦粒肿:又称睑腺炎,是一种急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由葡萄球菌,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多为单个毛囊及其附属腺体的感染,可分为外麦粒肿和内麦粒肿。外麦粒肿是睫毛毛囊所属的皮脂腺(Zeis腺)受感染,内麦粒肿是睑板腺受感染。常见于用眼卫生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等情况,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儿童和青少年相对常见,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过度用眼等会增加发病风险。
霰粒肿:也称睑板腺囊肿,是因睑板腺排出管道阻塞和分泌物潴留,最终导致睑板腺慢性炎性肉芽肿,病因主要与睑板腺分泌旺盛、慢性结膜炎或睑缘炎导致睑板腺出口阻塞有关,好发于青少年,儿童也可患病,性别差异不明显,一些有睑板腺分泌功能异常的患者更易罹患。
二、临床表现
麦粒肿:
外麦粒肿:初起时眼睑局部红肿、疼痛,可触及硬结,压痛明显,数日后硬结顶部出现黄白色脓点,破溃后症状缓解。病情严重时可伴有耳前淋巴结肿大、压痛,全身可有畏寒、发热等表现。
内麦粒肿:眼睑红肿不如外麦粒肿明显,但疼痛较剧烈,睑结膜面局限性充血、肿胀,可见黄色脓点,破溃后脓液可经睑结膜面排出。
霰粒肿:一般无明显疼痛,眼睑皮下可触及圆形肿块,大小不一,与皮肤无粘连,无压痛,肿块对应的睑结膜面呈紫红色或灰红色。较大的霰粒肿可引起眼睑沉重感,若继发感染则类似麦粒肿的表现,但有前期无痛性肿块的病史。各年龄段均可出现相应表现,儿童患者若霰粒肿较大可能影响眼睑外观及视力发育,需密切关注。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麦粒肿:根据典型的眼睑红肿、疼痛、硬结及脓点等表现,结合病史一般可诊断。
霰粒肿:依据眼睑皮下无痛性肿块,结合睑结膜面的特征性表现,再结合超声等检查可辅助诊断,超声检查可见边界清楚的低回声区。
鉴别诊断:麦粒肿需与睑板腺囊肿继发感染相鉴别,后者有前期霰粒肿病史,感染时的表现虽类似麦粒肿,但有既往无痛性肿块的区别;霰粒肿还需与眼睑肿瘤等鉴别,眼睑肿瘤一般肿块形态不规则,生长较快,必要时需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不同年龄患者在诊断时需考虑各自的生理特点,儿童患者诊断时要注意与其他儿童眼部疾病相区分,避免误诊。
四、治疗与预后
麦粒肿:早期可采用局部热敷,每次1520分钟,每日34次,促进炎症消退。脓肿形成后需切开排脓,外麦粒肿切口在皮肤面,与睑缘平行;内麦粒肿切口在睑结膜面,与睑缘垂直。一般经过及时治疗,预后良好,但若病情延误可能导致眼睑蜂窝织炎等严重并发症。不同人群治疗时需注意,儿童患者热敷时要控制温度,避免烫伤,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眼部卫生。
霰粒肿:小的霰粒肿有时可自行吸收,也可通过局部热敷促进吸收。较大的霰粒肿可考虑行手术切除,手术方法为在睑结膜面做切口,刮除内容物及肉芽肿。预后一般较好,但有复发可能,特别是睑板腺分泌功能异常的患者复发风险相对较高,儿童患者行手术时要注意手术操作的精细,减少对眼部组织的损伤,术后要注意眼部护理,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