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脱位常见的复位方法
肩关节脱位的复位方法主要分为手法复位和手术复位,手法复位包括Hippocrates法(适用于多数初次前脱位且身体状况较好者,牵引时注意避免腋窝部血管神经损伤)、Kocher法(需一定技巧,对青壮年有时需助手协助,有肩部骨折病史者慎用)、Stimson法(适用于不能耐受大力量牵引者,牵引时密切观察避免损伤加重);手术复位包括切开复位(适用于手法复位失败等情况,创伤大、恢复长,高龄及有基础疾病者手术风险高)和关节镜下复位(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年轻对功能恢复要求高者,粘连严重及凝血障碍者操作有困难)。
一、手法复位
1.Hippocrates法:患者仰卧,术者站在患侧床边,腋窝处垫棉垫,以同侧足跟置于患者腋下靠胸壁处,双手握住患肢于外展位作徒手牵引,以足跟顶住腋部作为反牵引力。牵引须持续,用力须均匀,待肩部肌肉松弛后,内收、内旋上肢,肱骨头便会经关节囊的破口滑入肩胛盂内,可感到有响声,提示复位成功,再做Dugas征检查,应由阳性转为阴性。此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大多数初次发生肩关节前脱位且身体状况较好、肌肉力量不过于强大的患者。对于年龄较大、肌肉力量较弱的患者相对容易操作,但在牵引过程中需注意避免足跟对腋窝部血管、神经的损伤。对于有肩部肌肉劳损病史的患者,在牵引时可能会加重原有疼痛,操作前可适当给予镇痛措施。
2.Kocher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术者一手握患者腕部,另一手握肘部,屈肘90°,沿肱骨纵轴持续牵引,先将上臂外展、外旋,然后内收、内旋,在牵引下内收上臂,最后内旋上肢,将患侧手掌搭在对侧肩部,若能完成此动作且肩部畸形消失,提示复位成功。该方法需要一定的技巧,对于肌肉力量较强的青壮年患者,有时可能需要助手协助固定患者身体以对抗其肌肉收缩力。对于有肩部骨折病史的患者,使用该方法时要特别谨慎,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骨折移位。
3.Stimson法:患者俯卧床上,患肢悬垂于床旁,腕部系一重物(一般为25kg)作持续牵引,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调整重量,一般约1520分钟,肩关节可在肌肉松弛的情况下自行复位。这种方法患者痛苦较小,适用于不能耐受较大力量牵引的患者,如老年人、儿童或体质较弱者。在牵引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避免重物过重导致肩部损伤加重。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要注意牵引时体位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防止发生意外。
二、手术复位
1.切开复位:适用于手法复位失败、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肱骨头或关节盂骨折移位明显、陈旧性肩关节脱位等情况。手术通过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关节囊,直视下将肱骨头复位到关节盂内,并对合并的骨折进行固定、修复损伤的神经血管等。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对于年龄较大、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的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前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对于有肩部手术史的患者,手术难度可能会增加,术中要注意解剖结构的辨认,避免损伤重要组织。
2.关节镜下复位:这是一种微创手术方法,通过在肩部插入关节镜和手术器械,在直视下进行复位操作,同时可以对关节内的损伤进行修复,如修复撕裂的肩袖、盂唇等。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对于年轻、对肩部功能恢复要求较高的患者较为适用。但对于一些肩关节周围粘连严重、解剖结构紊乱的患者,关节镜操作可能会有一定困难。对于患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术中要特别注意止血,防止术后出血形成血肿影响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