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眼结膜下出血
眼结膜下出血指结膜小血管破裂或渗透性增加引发球结膜下出血斑,病因包括自发因素(如老年人血管问题、基础疾病、腹压升高动作)、外伤因素(眼部受撞击等)和其他因素(血液系统疾病、药物影响),症状一般为眼白出现边界清晰的红色或紫红色斑块,无明显自觉症状,12周可自行吸收,诊断主要依据症状和眼部检查,治疗包括早期冷敷、48小时后热敷等一般治疗及针对病因治疗,特殊人群(老年人、儿童、孕妇、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预防措施有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注意眼部保护和合理用药。
一、定义
眼结膜下出血是指结膜小血管破裂或渗透性增加引起的球结膜下出血斑,出血形状不一,大小不等,常成片状或团状,也有波及全球结膜成大片者,少量呈鲜红色,量大则隆起呈紫色。
二、病因
1.自发因素:多见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脆性增加,容易破裂出血。剧烈咳嗽、呕吐、用力排便等使腹压突然升高的动作,会导致眼部小血管破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血管功能较差,也增加了结膜下出血的风险。
2.外伤因素:眼部受到撞击、挤压、揉搓等外伤,直接损伤了结膜血管,导致出血。
3.其他因素: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会影响凝血功能,容易引起结膜下出血。长期使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也可能增加出血的几率。
三、症状
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多是他人发现或照镜子时才察觉。表现为眼白处出现边界清晰的红色或紫红色斑块,开始时颜色较鲜艳,随着时间推移,颜色逐渐变淡,约1-2周可自行吸收。
四、诊断
通常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眼部检查即可诊断。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包括近期是否有外伤、剧烈运动、基础疾病等情况,同时进行眼部的全面检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眼部出血的疾病。
五、治疗
1.一般治疗:出血早期可进行冷敷,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48小时后可改为热敷,促进血液吸收。期间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用眼,保持眼部清洁。
2.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由基础疾病引起的,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病情。对于因药物引起的出血,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血管弹性差,恢复相对较慢,要特别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用力屏气的动作。同时,要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遵医嘱按时服药。
2.儿童:儿童活泼好动,容易发生眼部外伤。家长要加强对儿童的监管,避免其接触尖锐物品。如果儿童出现结膜下出血,要及时就医,排除其他严重疾病的可能。
3.孕妇:孕妇在孕期身体处于特殊状态,凝血功能可能会发生改变。如果出现结膜下出血,要及时告知医生自己的孕期情况,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处理。
4.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的人群:这类人群凝血功能异常,结膜下出血可能不易止住,且容易复发。要严格遵医嘱治疗基础疾病,定期复查血常规等指标。
七、预防措施
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助于增强血管弹性。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
2.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严格控制血压、血糖,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3.注意眼部保护:避免眼部受到外伤,在进行剧烈运动或从事可能有眼部危险的工作时,要佩戴防护眼镜。不要用力揉搓眼睛。
4.合理用药:在使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时,要严格遵医嘱,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