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胃黏膜炎症,胃镜下可见胃黏膜红斑等表现。其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十二指肠胃反流、药物毒物及自身免疫等;多数患者无症状,部分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诊断依靠胃镜检查及活检、幽门螺杆菌检测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和对症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有其他基础疾病者在治疗时各有注意事项,需综合考量。
一、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定义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在胃镜下可观察到胃黏膜出现红斑(点、片状或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等表现。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引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它可以在胃内长期生存繁殖,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引发炎症。
2.十二指肠胃反流:当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时,其中的胆汁、胰液等会削弱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导致胃黏膜损伤和炎症。
3.药物和毒物: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以及摄入酒精、浓茶、咖啡等刺激性物质,都可能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
4.自身免疫:部分患者体内可能存在针对胃黏膜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破坏胃黏膜细胞,从而引发炎症。
三、症状
1.多数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
2.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疼痛、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疼痛通常无明显规律,可为隐痛、胀痛、灼痛等。
3.还有些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反酸、烧心等症状。
四、诊断
1.胃镜检查及活检: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主要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色泽等情况,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炎症的程度和类型。
2.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胃镜下病理检查等,以确定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3.其他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检查等,可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
五、治疗
1.一般治疗:调整生活方式,规律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和焦虑。
2.根除幽门螺杆菌:如果检测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需要进行根除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案包括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抗生素联合使用。
3.对症治疗:对于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可根据具体症状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如促胃肠动力药、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胃黏膜修复能力减弱,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同时,饮食应更加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过多难以消化的食物。
2.儿童:儿童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相对较少,但如果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在治疗时,应选择儿童专用的药物,并严格控制药物剂量。同时,要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挑食、偏食。
3.孕妇:孕妇在怀孕期间身体处于特殊状态,用药需要谨慎。在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时,应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导致胎儿畸形的药物。同时,饮食调整尤为重要,可少食多餐,避免食用引起胃肠不适的食物。
4.患有其他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时,应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促进胃炎的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