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的原因
小儿腹泻原因分为感染因素与非感染因素。感染因素方面,病毒感染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常见;寄生虫感染包含贾第虫、隐孢子虫。非感染因素有,饮食上喂养不当、过敏、双糖酶缺乏;气候突然变化也会诱发;此外肠道菌群失调、药物副作用也可致腹泻。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症状,腹泻严重或有特殊情况应及时就医,腹泻期间注意喂养调整与补充水分电解质,有基础疾病患儿更要警惕并发症。
一、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其传染性强,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据统计,在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的年发病率约为0.67次/人。诺如病毒也是常见病毒,多在集体机构如幼儿园等引发暴发流行,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水及密切接触传播。
2.细菌感染:大肠杆菌是引起小儿腹泻常见的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可产生肠毒素,导致肠道分泌增加,引起水样腹泻。侵袭性大肠杆菌可侵袭肠黏膜,引起黏液脓血便。空肠弯曲菌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水传播,夏季发病率较高,可导致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
3.真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是小儿腹泻常见的真菌病原体,多发生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功能低下或营养不良的患儿。口腔黏膜可见白色乳凝块样物,同时可伴有腹泻,大便呈豆腐渣样。
4.寄生虫感染:贾第虫可寄生于小肠,引起腹泻,患儿可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主要通过水源传播。隐孢子虫也是引起小儿腹泻的寄生虫之一,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感染后症状较重且持续时间长。
二、非感染因素
1.饮食因素
喂养不当: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若喂养次数过多、喂养量过大或突然改变食物种类,可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引起腹泻。例如,过早添加大量淀粉类或脂肪类食物,超出小儿胃肠道的消化能力。
过敏:牛奶蛋白过敏在小儿中较为常见,尤其是配方奶喂养的婴儿。患儿接触牛奶蛋白后,可出现腹泻、呕吐、皮疹等症状。此外,食物过敏还可能由鸡蛋、鱼虾等引起,多在进食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症状。
双糖酶缺乏:一些小儿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或因感染、肠道损伤等后天因素导致乳糖酶活性降低。进食含乳糖的食物后,乳糖在肠道内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被肠道细菌分解发酵,产生气体和有机酸,引起腹胀、腹泻等症状。
2.气候因素: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或由于口渴饮奶过多等都可能诱发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腹泻。例如,夏季炎热时,小儿易因贪凉腹部着凉,冬季寒冷时保暖不当也会出现类似情况。
3.其他因素
肠道菌群失调:长期使用抗生素可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平衡,使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大量繁殖,从而引起腹泻。此外,疾病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也可能影响肠道菌群,引发腹泻。
药物副作用:一些药物如泻药、部分抗生素等,可能会影响肠道正常功能,导致腹泻。例如,泻药通过刺激肠道蠕动或增加肠道分泌,达到通便目的,但使用不当或过量就可能引起腹泻。
温馨提示:对于小儿腹泻,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体温、大便次数及性状等。若腹泻持续不缓解、伴有高热、频繁呕吐、精神萎靡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腹泻期间可继续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多种免疫成分,有助于增强孩子抵抗力。人工喂养儿可根据情况调整奶粉种类,如怀疑牛奶蛋白过敏,可在医生指导下更换为水解蛋白奶粉。在腹泻期间,注意给孩子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对于有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等的患儿,更要警惕腹泻可能导致的严重并发症,一旦出现腹泻症状应尽快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