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出血有什么症状
胃肠道出血的症状表现多样,包括呕血(上消化道出血典型症状,出血量和速度影响呕出物颜色,老年人和酗酒者更易有严重并发症)、黑便(每日出血量5070ml以上可出现,提示出血部位较高,儿童、有消化性溃疡病史者需关注)、便血(提示下消化道出血,出血部位不同表现不同,如溃疡性结肠炎有黏液脓血便,长期便秘者可能因肛裂或痔疮出血)、贫血症状(长期或大量出血导致,活动后加重,对老年人、儿童、经期女性影响更大)、失血性休克症状(出血量超代偿能力时出现,有心血管疾病史患者更易有并发症),同时针对老年人、儿童、孕妇、酗酒者和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者等特殊人群给出了温馨提示。
一、呕血
呕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典型症状,出血部位多在食管、胃和十二指肠。出血量大且速度快时,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呕出的血液呈鲜红色或暗红色,可伴有血块;若出血量相对较少,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经过胃酸作用后,呕出物可呈咖啡渣样。对于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对呕血的耐受性较差,更容易出现休克等严重并发症。而酗酒者因酒精对胃黏膜的刺激,导致胃肠道出血时,呕血症状可能更为明显。
二、黑便
当胃肠道出血后,血红蛋白中的铁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使粪便呈黑色,且质地黏稠发亮,如同柏油,又称柏油样便。一般来说,每日出血量在5070ml以上时可出现黑便。黑便通常提示出血部位较高,常见于上消化道出血。但小肠出血时,若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也可出现黑便。儿童出现黑便时,家长需格外注意,应及时就医明确出血原因。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的患者,出现黑便可能提示溃疡复发并出血。
三、便血
便血通常提示下消化道出血,血液可呈鲜红色、暗红色或果酱样。若出血部位靠近肛门,如直肠或肛管,血液多为鲜红色,可附着在粪便表面或便后滴血。而结肠出血时,血液与粪便可混合。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出现黏液脓血便,这是由于肠道黏膜炎症、溃疡导致出血和渗出。对于长期便秘者,用力排便可能导致肛裂或痔疮出血,表现为便后鲜血。
四、贫血症状
长期或大量胃肠道出血可导致贫血,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慌、气短等症状。这些症状在活动后可能会加重。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贫血会进一步加重心脏、肺脏等器官的负担,使原有病情恶化。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贫血可能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和智力发育。女性在月经期若合并胃肠道出血,贫血症状可能更为明显。
五、失血性休克症状
当胃肠道出血量较大,超过人体的代偿能力时,可导致失血性休克。患者会出现皮肤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尿量减少、意识模糊等症状。这是一种严重的情况,需要立即进行抢救。有心血管疾病史的患者,发生失血性休克时,心脏负担加重,更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对胃肠道出血的耐受性差,且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生命体征和基础疾病的变化。
2.儿童: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食欲、大便情况等。若怀疑有胃肠道出血,应及时带孩子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在治疗时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3.孕妇:孕妇发生胃肠道出血时,不仅要考虑治疗对孕妇的影响,还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发育的药物。同时,要密切关注孕妇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
4.酗酒者和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者:这类人群是胃肠道出血的高危人群,应尽量减少饮酒量,避免滥用药物。若出现胃肠道不适症状,应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