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胃出血的原因
胃出血的原因主要分为疾病、生活方式、其他因素三类,疾病因素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胃癌、急性胃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黏膜脱垂症;生活方式因素有长期大量食用辛辣刺激食物、暴饮暴食、酗酒、吸烟;其他因素包括外伤和医源性因素。此外,针对老年人、儿童、孕妇和有胃病史等特殊人群给出温馨提示,如老年人出血后恢复慢应及时就医,儿童用药需谨慎,孕妇治疗要兼顾母婴,有胃病史人群应定期检查、积极治疗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一、疾病因素
1.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溃疡不断加深,侵蚀到血管时就会引起出血。研究表明,溃疡病是胃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胃溃疡患者多在进食后疼痛加剧,出血时可能伴有呕血、黑便等症状。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疼痛多在空腹时出现,出血也较为常见。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差,溃疡出血后不易止血。有溃疡病史的患者,病情反复活动时更容易发生出血。
2.胃癌:肿瘤组织生长迅速,其表面的血管容易破裂出血。胃癌导致的胃出血一般为持续性小量出血,也可能突发大量出血。中老年人是胃癌的高发人群,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高盐饮食等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进而引发胃出血。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也需要格外警惕。
3.急性胃炎:包括应激性胃炎、药物性胃炎等。严重创伤、大手术、败血症等应激状态下,胃黏膜会出现急性病变,导致出血。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会损伤胃黏膜屏障,引起胃出血。年轻人如果经常服用这类药物且不注意保护胃黏膜,发生急性胃炎出血的可能性增加。
4.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多见于肝硬化患者,由于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和胃底的静脉回流受阻,静脉曲张。一旦曲张的静脉破裂,就会引起大量出血,病情凶险。男性肝硬化患者多于女性,且有慢性肝病病史的人群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高。
5.胃黏膜脱垂症:胃黏膜异常松弛并脱入十二指肠,可损伤胃黏膜血管,导致出血。这种疾病与胃蠕动功能紊乱有关,可能在进食后诱发,患者可能出现腹痛、呕血、黑便等症状。老年人胃蠕动功能相对较弱,发生胃黏膜脱垂症的几率稍高。
二、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长期大量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会刺激胃黏膜,使胃黏膜血管扩张,容易导致出血。暴饮暴食会增加胃的负担,引起胃黏膜损伤。酗酒会直接损伤胃黏膜,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导致胃出血。年轻人生活方式较为随意,饮食不规律、酗酒等情况较为常见,因此更容易因这些因素导致胃出血。
2.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降低胃黏膜的抵抗力,增加胃出血的风险。长期吸烟的人群,无论年龄大小,胃出血的发生率都相对较高。
三、其他因素
1.外伤:上腹部受到外力撞击、刺伤等外伤,可能直接损伤胃部,导致胃出血。这种情况在意外事故中较为常见,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
2.医源性因素:在进行胃镜检查、胃息肉切除等医疗操作时,如果操作不当,可能损伤胃黏膜,引起出血。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情况的发生率逐渐降低。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血管弹性差,胃出血后恢复较慢,一旦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老年人,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对胃黏膜的影响。儿童胃出血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有反复腹痛、呕吐等症状,也需要警惕胃出血的可能。儿童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孕妇在孕期身体处于特殊状态,发生胃出血时不仅要考虑治疗对孕妇的影响,还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有胃病史的人群,要定期进行胃镜检查,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降低胃出血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