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胃糜烂什么原因导致的
胃出血和胃糜烂主要由药物因素(如非甾体抗炎药对肝肾功能弱、有胃肠道病史者风险高)、幽门螺杆菌感染(卫生条件差、有共餐习惯者感染风险高)、不良生活方式(长期大量饮酒、食用辛辣粗糙食物、精神紧张等)、应激因素(严重创伤等重症患者易发生)、疾病因素(肝硬化、胃溃疡、胃癌等)引起,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老年人用药要谨慎、定期胃镜检查,儿童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合理用药,孕妇避免自行用药、保持良好心态和饮食,有胃肠道病史者规律饮食、告知医生病史并定期复查胃镜。
一、胃出血和胃糜烂的主要成因
1.药物因素: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常见诱因,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它们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使胃黏膜易受胃酸和胃蛋白酶侵蚀,从而引发胃糜烂和出血。年龄较大者,肝肾功能相对较弱,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下降,使用此类药物时风险更高。有胃肠道病史的人群,本身胃黏膜基础较差,服用NSAIDs后更易出现问题。
2.幽门螺杆菌(Hp)感染:Hp可定植于胃黏膜,引发炎症反应,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它还能促使胃酸分泌增加,进一步损伤胃黏膜,长期感染会导致胃黏膜糜烂,严重时可引起胃出血。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可能感染Hp,但生活在卫生条件较差地区、有共餐习惯的人感染风险更高。
3.不良生活方式:长期大量饮酒,酒精会直接刺激胃黏膜,使胃黏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导致胃黏膜损伤,出现糜烂和出血。经常食用辛辣、粗糙食物,会对胃黏膜造成物理性和化学性刺激,破坏胃黏膜的完整性。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不良情绪,会影响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节,导致胃酸分泌失调,胃黏膜血流量减少,增加胃出血和胃糜烂的发生几率。
4.应激因素:严重创伤、大手术、败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应激状态下,机体为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会减少胃黏膜的血液灌注,导致胃黏膜缺血、缺氧,黏液分泌减少,碳酸氢盐合成不足,从而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引发胃出血和胃糜烂。这种情况在重症患者中较为常见,无论年龄、性别,只要处于严重应激状态都可能发生。
5.疾病因素:肝硬化患者由于门静脉高压,导致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当曲张静脉破裂时可引起大量胃出血。同时,肝硬化患者的胃黏膜处于淤血、缺氧状态,也容易发生糜烂。胃溃疡患者,溃疡部位的胃黏膜已经受损,当受到胃酸、食物等刺激时,容易导致溃疡加深,侵犯血管,引起出血。胃癌患者,肿瘤组织侵犯胃壁血管,也会导致胃出血。
二、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胃黏膜修复能力减弱,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在使用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时需格外谨慎,尽量选择对胃黏膜刺激性小的药物。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治疗这些疾病的药物也可能影响胃黏膜,因此要密切关注胃肠道症状。建议老年人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胃黏膜病变。
2.儿童:儿童胃黏膜较为娇嫩,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果因疾病需要使用药物,尤其是NSAIDs类药物,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对于感染Hp的儿童,治疗方案需根据年龄、病情等因素综合制定,避免过度治疗。
3.孕妇:孕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胃肠道功能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在孕期应避免自行服用药物,如需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和孕妇安全的药物。同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精神紧张,合理饮食,以减少胃出血和胃糜烂的发生风险。
4.有胃肠道病史者:这类人群胃黏膜相对脆弱,要注意规律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在治疗其他疾病时,要告知医生自己的胃肠道病史,以便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定期复查胃镜,监测胃黏膜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