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是产后哺乳期妇女尤其是初产妇常见的乳腺急性化脓性感染,病因主要是乳汁淤积(如乳头发育不良、乳汁过多等致)和细菌入侵(乳头破损、婴儿口腔感染等),临床表现有乳房局部红、肿、热、痛及发热等全身症状,诊断依据病史症状、血常规及乳腺超声等,治疗分非手术(暂停哺乳、吸净乳汁、热敷理疗、用抗生素)和手术(脓肿形成时切开引流),特殊人群如初产妇、高龄产妇、合并其他疾病者需注意不同事项,预防措施包括妊娠期乳房卫生、正确哺乳、处理乳头破损和保持乳房清洁。
一、定义
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是乳腺管内和周围结缔组织炎症,多发生于产后哺乳期的妇女,尤其是初产妇更为常见。
二、病因
1.乳汁淤积:乳汁是理想的培养基,乳汁淤积有利于入侵细菌的生长繁殖。导致乳汁淤积的原因有乳头发育不良(过小或内陷)妨碍哺乳;乳汁过多或婴儿吸乳少,致乳汁不能完全排空;乳管不通,影响排乳。
2.细菌入侵:乳头破损或皲裂,使细菌沿淋巴管入侵是感染的主要途径。细菌也可直接侵入乳管,上行至腺小叶而致感染。多数发生于初产妇,因产后抵抗力下降,且缺乏哺乳经验,易导致乳汁淤积,给细菌繁殖创造条件。另外,婴儿口腔感染、含乳头睡眠等,也有利于细菌直接侵入乳管。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初期乳房肿胀疼痛,患处出现压痛性硬块,表面皮肤红热;病情进一步发展,硬块逐渐增大,疼痛加剧,可出现波动性疼痛,皮肤发红、发热明显。严重时可形成脓肿,脓肿破溃后可有脓性分泌物流出。
2.全身症状:患者可出现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病情严重者可伴有高热、头痛、脉搏加快等症状,患侧腋窝淋巴结可肿大、压痛。
四、诊断
1.病史及临床表现:根据患者产后哺乳史,乳房局部的红、肿、热、痛,以及全身发热等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3.影像学检查:乳腺超声检查可发现乳房内的液性暗区,有助于判断是否形成脓肿及脓肿的大小、位置等。
五、治疗
1.非手术治疗
一般处理:患侧乳房暂停哺乳,并用吸奶器吸净乳汁,促使乳汁通畅排出。局部热敷或理疗,有利于早期炎症的消散。
抗生素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在结果未出来前,可选用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2.手术治疗:一旦脓肿形成,应及时切开引流。手术时应注意避免损伤乳管而形成乳瘘,切口应呈放射状,以避免损伤乳腺导管。深部脓肿或乳房后脓肿可沿乳房下缘作弧形切口,经乳房后间隙引流。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初产妇:初产妇由于缺乏哺乳经验,更容易发生乳汁淤积和乳头破损,从而增加急性乳腺炎的发生风险。因此,初产妇在产前应进行乳房护理,纠正乳头内陷等问题;产后要掌握正确的哺乳方法,防止乳头损伤,避免乳汁淤积。一旦出现乳房胀痛等症状,应及时处理。
2.高龄产妇:高龄产妇身体机能相对较差,产后恢复较慢,发生急性乳腺炎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恢复时间也可能较长。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加强营养支持,促进身体恢复。
3.合并其他疾病者:如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产妇,由于机体抵抗力较低,感染不易控制,容易发展为严重的乳腺炎。这类患者在治疗急性乳腺炎的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以利于炎症的消退。
七、预防
1.妊娠期乳房卫生:妊娠后期常用温水清洗乳头,如有乳头内陷,可经常挤捏、提拉矫正。
2.正确哺乳:养成良好的哺乳习惯,定时哺乳,每次哺乳时应将乳汁吸净。不让婴儿含乳头睡眠。
3.乳头破损或皲裂的处理:及时治疗乳头破损或皲裂,可在哺乳后涂抗生素软膏,下次哺乳前洗净。
4.保持乳房清洁:注意乳房局部清洁,防止细菌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