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缺血性结肠炎
缺血性结肠炎是因结肠血液供应减少或停止致肠壁缺氧、损伤的常见肠道缺血性疾病,主要累及黏膜和黏膜下层。病因包括血管因素(如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低血容量、血液高凝状态及其他(如腹部手术、肿瘤压迫)。临床表现为突发腹痛(多在左下腹)、腹泻、血便等,体征有腹部压痛等。诊断依靠病史症状、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大便常规)和影像学检查(结肠镜、腹部CT血管造影)。治疗有一般治疗(卧床、禁食、补液等)、药物治疗(抗生素、血管扩张剂)和手术治疗(用于肠坏死等情况)。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有腹部手术史者和患有血液系统疾病者在治疗时需分别关注基础疾病、生长发育、胎儿影响、肠道粘连和血栓出血等特殊情况。
一、定义
缺血性结肠炎是由于结肠某一段血液供应减少或停止,导致肠壁缺氧、损伤而引发的一种结肠疾病。它是最常见的肠道缺血性疾病,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
二、病因
1.血管因素:动脉粥样硬化可使血管管腔狭窄、血栓形成,导致结肠血液灌注不足;血管痉挛,如使用血管收缩药物、严重感染等情况可引起血管痉挛,减少结肠血供。
2.低血容量:大量失血、脱水、休克等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使得结肠灌注压下降,易引发缺血。
3.血液高凝状态: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等,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形成血栓堵塞血管。
4.其他:腹部手术、肿瘤压迫血管等也可能影响结肠的血液供应。
三、临床表现
1.症状:多表现为突发的腹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绞痛或钝痛,疼痛部位多在左下腹;常伴有腹泻,粪便可为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便,部分患者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2.体征:腹部有压痛,严重时可出现反跳痛和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
四、诊断
1.病史和症状: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是否存在可能导致缺血的因素,结合腹痛、血便等典型症状进行初步判断。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大便常规可见红细胞、潜血阳性。
3.影像学检查: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重要方法,可直接观察肠黏膜的病变情况,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腹部CT血管造影可显示血管的病变情况,有助于明确病因。
五、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禁食,给予胃肠减压,以减轻肠道负担;同时进行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药物治疗:可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使用血管扩张剂改善结肠血液循环。
3.手术治疗:对于出现肠坏死、穿孔或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进行手术治疗,切除病变肠段。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血管病变较为严重,发生缺血性结肠炎的风险较高。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老年人身体机能较差,恢复能力弱,需加强营养支持和护理。
2.儿童:儿童发生缺血性结肠炎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病情可能较为严重。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如腹痛、呕吐、血便等。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3.孕妇:孕妇发生缺血性结肠炎时,治疗较为棘手,因为很多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要权衡利弊,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同时,要密切关注孕妇和胎儿的情况,确保母婴安全。
4.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这类患者肠道粘连的可能性较大,发生缺血性结肠炎后,病情可能更为复杂。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既往手术史对病情的影响,避免漏诊和误诊。
5.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等患者,本身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在治疗缺血性结肠炎时,要积极治疗原发病,调整抗凝药物的使用,防止血栓形成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