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肠会坏死性结肠炎
小肠坏死性结肠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肠道缺血(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在窒息、缺氧、休克等情况及某些医疗操作下易致肠道缺血,使肠黏膜受损)、细菌感染(使用广谱抗生素、喂养方式不当等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致病性细菌过度繁殖损伤肠黏膜)、肠道屏障功能不成熟(早产儿肠道屏障功能弱,易受侵袭且消化功能弱会加重肠道负担)、喂养因素(母乳喂养可降低风险,人工喂养尤其是过早、过量喂高渗性配方奶及喂养不卫生会引发问题)、其他因素(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影响肠道血液循环,母亲孕期疾病影响胎儿肠道发育,遗传因素使个体更易感);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和有先天性疾病的患儿需特殊护理,出现腹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一、肠道缺血
肠道缺血是引发小肠坏死性结肠炎的重要原因。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肠道血管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当出现窒息、缺氧、休克等情况时,为了保证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肠道血管会发生收缩,导致肠道血流量减少。如出生时发生重度窒息的新生儿,其肠道缺血的风险明显增加。另外,交换输血、脐动脉插管等医疗操作也可能影响肠道的血液灌注,造成肠道缺血。肠道长时间缺血会使肠黏膜受损,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弱,细菌容易侵入肠壁,进而引发炎症和坏死。
二、细菌感染
肠道内细菌的异常定植和感染在小肠坏死性结肠炎的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正常情况下,人体肠道内有多种细菌存在,它们相互制约,维持着肠道微生态的平衡。但在某些因素影响下,如使用广谱抗生素、肠道喂养方式不当等,会破坏肠道微生态的平衡,使一些致病性细菌过度繁殖。例如,大肠杆菌、克雷伯菌、梭状芽孢杆菌等细菌,它们可以产生毒素,损伤肠黏膜细胞,导致肠黏膜炎症和坏死。对于新生儿来说,出生后肠道开始建立菌群,如果过早接触外界环境中的细菌,或者在医院环境中受到耐药菌的感染,就更容易发生小肠坏死性结肠炎。
三、肠道屏障功能不成熟
早产儿的肠道屏障功能相对不成熟,这是他们易患小肠坏死性结肠炎的重要因素。肠道屏障包括肠黏膜上皮细胞、黏液层、肠道免疫系统等。早产儿的肠黏膜上皮细胞连接不够紧密,黏液层分泌不足,肠道免疫系统也不完善。这使得肠道更容易受到细菌、毒素等有害物质的侵袭。而且,早产儿的消化功能较弱,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能力有限,未消化的食物可能会在肠道内积聚,为细菌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进一步加重肠道的负担,破坏肠道屏障功能。
四、喂养因素
喂养方式和喂养内容也与小肠坏死性结肠炎的发生密切相关。母乳喂养的婴儿患小肠坏死性结肠炎的风险相对较低,因为母乳中含有多种免疫活性物质,如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等,它们可以增强婴儿的免疫力,保护肠道黏膜。而人工喂养的婴儿,尤其是过早、过量喂养高渗性配方奶,会增加肠道的渗透压,导致肠黏膜受损。同时,配方奶中的蛋白质、脂肪等成分可能不如母乳容易消化,会增加肠道的消化负担。另外,喂养过程中的不卫生操作,如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也可能将细菌带入婴儿肠道,引发感染。
五、其他因素
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增加小肠坏死性结肠炎的发生风险。例如,先天性心脏病、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会影响肠道的血液循环,导致肠道缺血缺氧。母亲孕期患有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等疾病,可能会影响胎儿的肠道发育。此外,遗传因素也可能在小肠坏死性结肠炎的发生中起到一定作用,某些基因的异常可能使个体对该病更加易感。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对于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由于其肠道发育不完善,更易发生小肠坏死性结肠炎,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其腹部体征、大便情况等。尽量采用母乳喂养,如需人工喂养要严格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对于有先天性疾病的患儿,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降低小肠坏死性结肠炎的发生风险。家长在照顾婴儿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和喂养器具的消毒,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如果婴儿出现腹胀、呕吐、血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