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出血该如何治疗
十二指肠出血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监测生命体征、禁食与饮食调整)、补充血容量(输液、输血)、药物治疗(抑制胃酸分泌药物、止血药物)、内镜治疗(注射治疗、热凝治疗、机械止血)、介入治疗(选择性动脉造影及栓塞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非手术治疗无效等情况,有胃大部切除术等方式),同时针对儿童、老年人、孕妇、有基础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治疗时需分别考虑儿童用药剂量、老人基础疾病及输液情况、孕妇药物对胎儿影响、有基础疾病患者肝肾功能保护等注意事项。
一、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和不必要的搬动,以减少出血。对于年龄较大、身体较为虚弱的患者,更需要注意卧床休息的质量,家属应协助其定时翻身,防止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2.监测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尿量等生命体征,以及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等指标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禁食与饮食调整:活动性出血期间应严格禁食,待出血停止后,可逐渐给予流食、半流食,再过渡到正常饮食。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饮食调整还需结合原发病的饮食要求。
二、补充血容量
1.输液:当患者出现休克或明显贫血时,应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输入生理盐水、平衡盐溶液等晶体液,以补充血容量。
2.输血:对于失血量较大、血红蛋白低于70g/L或出现休克症状的患者,应及时输注浓缩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等血液制品,以纠正贫血和凝血功能障碍。输血时需严格遵循输血原则,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
三、药物治疗
1.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常用的有质子泵抑制剂(PPI)和H2受体拮抗剂。PPI能强烈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功能,是治疗十二指肠出血的首选药物。
2.止血药物:如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可减少内脏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四、内镜治疗
1.内镜下注射治疗:在内镜直视下,向出血部位注射药物,如肾上腺素、硬化剂等,使血管收缩、血栓形成,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2.内镜下热凝治疗:包括高频电凝、氩离子凝固术、激光等,通过热效应使出血部位的组织凝固、血管闭塞,达到止血的效果。
3.内镜下机械止血:如金属钛夹止血,适用于血管直径较小的出血,通过在内镜下放置钛夹,夹住出血的血管或组织,达到止血的目的。
五、介入治疗
对于内镜治疗失败或不宜进行内镜治疗的患者,可考虑介入治疗。常用的方法是选择性动脉造影及栓塞治疗,通过导管将栓塞剂注入出血的动脉,阻断血流,达到止血的目的。
六、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经积极的非手术治疗无效、出血量大且持续不止、出现严重并发症如穿孔等情况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2.手术方式:包括胃大部切除术、迷走神经切断加幽门成形术等,具体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十二指肠出血相对较少见,治疗时应更加谨慎。用药时需严格按照儿童剂量使用,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同时,要注意安抚儿童的情绪,减少其恐惧和焦虑。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十二指肠出血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的影响,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补充血容量时,要注意控制输液速度和量,防止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
3.孕妇:孕妇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如需手术治疗,应在多学科团队的协作下进行,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4.有基础疾病患者:如患有肝病、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十二指肠出血时,要注意保护肝肾功能,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提高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