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麦粒肿怎么回事
内麦粒肿又称内睑腺炎,是睑板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睑板腺开口堵塞易滋生细菌致病,儿童卫生习惯差、老年人抵抗力下降及睑板腺功能减退、长期熬夜过度用眼、不注意眼部卫生、有睑缘炎等病史人群易患病。症状有眼睑红肿疼痛、硬结、黄色脓点等,部分伴有耳前淋巴结肿大、发热等。医生根据症状体征诊断,需与睑板腺囊肿鉴别。治疗分非药物(热敷、注意眼部卫生)、药物(抗生素眼药水、眼膏,重者口服抗生素)、手术(脓肿形成无法自行破溃时切开排脓)三种。特殊人群中,儿童用药遵医嘱、优先非药物治疗、培养卫生习惯,病情变化快及时就医;老年人注意药物不良反应,保证休息;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用药谨慎,告知医生情况以选择合适疗法。
一、内麦粒肿的定义
内麦粒肿是睑板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又称内睑腺炎。它与外麦粒肿不同,外麦粒肿是睫毛毛囊或其附属的皮脂腺或变态汗腺感染,而内麦粒肿病变位于睑板腺。
二、病因
内麦粒肿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当睑板腺开口堵塞,分泌物无法正常排出,就容易滋生细菌导致感染。一些因素会增加患病风险,从年龄方面看,儿童由于卫生习惯可能较差,用手揉眼等行为较多,容易将细菌带入眼部引发感染;老年人身体抵抗力下降,睑板腺功能可能减退,也易患病。从性别上,并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上,长期熬夜、过度用眼导致眼部疲劳,会使眼部抵抗力下降;不注意眼部卫生,如共用毛巾等,也会增加感染几率。有睑缘炎、脂溢性皮炎等病史的人群,眼部微环境改变,也更容易发生内麦粒肿。
三、症状
发病初期,患者会感觉眼睑局部有红肿、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随着病情发展,红肿会逐渐加重,可摸到硬结,疼痛也更加明显。之后硬结会逐渐软化形成黄色脓点,脓点可突破睑板腺向结膜面排出。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同侧耳前淋巴结肿大、压痛,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儿童患者可能因疼痛而哭闹、烦躁不安,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会描述眼部的不适感受。
四、诊断
医生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诊断。观察眼睑的红肿、硬结、压痛等表现,结合是否有黄色脓点等情况基本可以确诊。对于不典型的病例,可能需要与睑板腺囊肿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五、治疗
1.非药物治疗
早期可进行热敷,用干净的热毛巾或热敷眼罩敷眼,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有助于炎症消退。这种方法对于各年龄段患者都适用,但给儿童热敷时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烫伤。同时,要注意眼部卫生,避免用手揉眼,保持眼部清洁。
2.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医生可能会开具抗生素眼药水或眼膏,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红霉素眼膏等。对于症状较重或伴有全身症状的患者,可能需要口服抗生素。但儿童用药需谨慎,要根据年龄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型,低龄儿童应避免使用某些有潜在副作用的药物。
3.手术治疗
如果脓肿形成且无法自行破溃排出,医生会考虑进行手术切开排脓。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将脓肿切开,排出脓液。术后要注意眼部护理,避免感染。
六、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
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医嘱,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给儿童滴眼药水或涂眼膏时要耐心,避免孩子抗拒导致药物进入眼睛不准确或损伤眼部。要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不揉眼。如果孩子病情变化快或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要及时就医。
2.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恢复可能较慢。用药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特别是有其他基础疾病正在服用其他药物的患者,要告知医生自己的用药情况,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同时,要保证充足的休息,促进眼部恢复。
3.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用药需谨慎,很多药物可能会对胎儿或婴儿产生影响。在治疗前要告知医生自己的怀孕或哺乳情况,医生会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优先选择对胎儿或婴儿影响较小的非药物治疗和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