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房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为常见先天性心脏畸形,女性多于男性,可单独发生或与其他心血管畸形并存,临床表现与缺损大小相关,小缺损多无症状,大缺损会出现气促、乏力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发绀。房间隔缺损的诊断主要依靠超声心动图检查,治疗方法包括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预后与缺损大小等因素有关。
一、概述
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在新生儿中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指左右心房之间的间隔部分未完全发育,遗留缺损造成血流可相通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房间隔缺损可单独发生,也可与其他类型的心血管畸形并存,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之比约为1.5-2:1。由于心房水平存在分流,可出现相应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房间隔缺损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缺损的大小。小型缺损指缺损直径<5mm,对循环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多无临床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而被确诊。中、大型缺损指缺损直径5-15mm,对循环血流动力学有一定影响,可出现活动后气促、乏力、心悸、咳嗽、喂养困难等症状。当出现严重肺动脉高压和右向左分流时,会出现发绀,即艾森曼格综合征。
房间隔缺损的诊断主要依靠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明确房间隔缺损的类型、大小、位置以及心房内分流情况,还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房间隔缺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是通过股静脉或颈静脉将封堵器置入房间隔缺损部位,达到关闭房间隔缺损的目的。外科手术治疗是通过胸骨正中切口或胸部小切口,将房间隔缺损直接缝合或补片修补。
房间隔缺损的预后与缺损的大小、位置、是否合并其他心脏畸形以及治疗方法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小型房间隔缺损预后良好,大型房间隔缺损或合并其他心脏畸形的预后较差。
二、症状
房间隔缺损的症状主要取决于缺损的大小和分流量的多少。小型房间隔缺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而被确诊。中、大型房间隔缺损的症状包括:
1.体力活动后气促、乏力、心悸、咳嗽、喂养困难等。
2.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且感染后容易出现心力衰竭。
3.当出现严重肺动脉高压和右向左分流时,会出现发绀,即艾森曼格综合征。
三、治疗
1.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通过股静脉或颈静脉将封堵器置入房间隔缺损部位,达到关闭房间隔缺损的目的。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无需开胸等优点,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封堵器脱落、心律失常等。
2.外科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是通过胸骨正中切口或胸部小切口,将房间隔缺损直接缝合或补片修补。外科手术治疗的优点是可以彻底关闭房间隔缺损,但创伤较大,恢复较慢。
四、预后
房间隔缺损的预后与缺损的大小、位置、是否合并其他心脏畸形以及治疗方法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小型房间隔缺损预后良好,大型房间隔缺损或合并其他心脏畸形的预后较差。
五、特殊人群
1.孕妇
房间隔缺损孕妇在怀孕期间需要特别注意,因为房间隔缺损可能会增加孕妇心力衰竭、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并发症的风险。孕妇在怀孕期间需要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密切关注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和心脏功能。如果出现心悸、气促、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2.儿童
儿童房间隔缺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需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外科手术治疗的创伤较大,但可以彻底关闭房间隔缺损。
3.老年人
老年人房间隔缺损的治疗方法与成年人相同,但由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合并其他疾病的风险较高,治疗的风险也相应增加。老年人在治疗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心脏功能、肺功能、肝肾功能等,以评估手术的耐受性和风险。
六、日常护理
1.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2.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呼吸道感染。
3.按照医生的建议服用药物,定期复查。
4.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5.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