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怎么引起的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它损伤胃黏膜保护机制,通过口口、粪口传播,不注意饮食卫生和有消化系统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易感染;二是饮食习惯不良,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和饮食不规律会刺激胃黏膜、打乱消化节律,特殊职业人群患病几率较高;三是药物因素,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会削弱胃黏膜保护作用,长期服药的患者和老年人风险增加;四是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等不良情绪影响胃肠道调节,职场压力大人群和学生易发病;五是胆汁反流,幽门功能失调、胆囊疾病及胃部手术患者易出现,胆汁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同时针对儿童、孕妇、老年人和有慢性疾病的患者给出了预防和注意建议。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主要生存在人的胃部及十二指肠内的革兰氏阴性菌。它凭借螺旋形的结构容易钻透胃黏膜,损伤胃黏膜的保护机制。幽门螺杆菌产生的尿素酶能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为其在胃内生存创造适宜环境,同时氨也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其产生的空泡毒素等物质可直接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受损和凋亡。感染途径主要有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例如共用餐具、接吻等都可能导致感染。在生活中,不注意饮食卫生的人群,如经常在卫生条件较差的路边摊就餐者,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风险较高。有消化系统疾病家族史的人群,由于共同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也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而引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二、饮食习惯
1.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过冷、过热、辛辣、粗糙的食物会对胃黏膜产生物理或化学性刺激。比如过热的食物会烫伤胃黏膜,辛辣食物中的辣椒素等成分会刺激胃黏膜,使其血管扩张、充血,长期如此容易引发炎症。
2.饮食不规律: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暴饮暴食会打乱胃的正常消化节律。胃在该排空时未排空,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会发酵产生气体,损伤胃黏膜;而过度饥饿时,胃酸分泌后没有食物中和,会直接刺激胃黏膜。一些从事特殊职业的人群,如医护人员、警察等,由于工作性质导致饮食不规律,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几率相对较高。
三、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非甾体抗炎药还会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使胃黏膜的屏障功能下降,导致胃酸等有害物质更容易侵袭胃黏膜。长期服用这些药物治疗其他疾病的患者,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来缓解疼痛,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风险增加。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需要服用多种药物来治疗慢性疾病,更容易受到药物因素的影响。
四、精神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节。不良情绪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胃黏膜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胃黏膜的抵抗力下降。同时,还会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使胃排空延迟,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增加对胃黏膜的刺激。职场压力大的人群,如企业高管、销售人员等,以及面临升学压力的学生,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引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五、胆汁反流
幽门功能失调或胆囊疾病等原因可导致胆汁反流入胃。胆汁中的胆盐等成分会破坏胃黏膜的屏障,使胃酸更容易逆向弥散进入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的炎症。患有胆囊结石、胆囊炎等胆囊疾病的患者,胆汁排泄异常,更容易出现胆汁反流。此外,做过胃部手术的患者,由于手术改变了胃部的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也可能导致胆汁反流,引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温馨提示:儿童的胃黏膜较为娇嫩,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让孩子食用过多刺激性食物,注意饮食卫生,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孕妇在孕期由于身体激素水平变化,胃肠道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合理饮食。老年人的胃肠道功能衰退,要避免自行滥用药物,如有不适及时就医。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在治疗其他疾病时,要告知医生自己的胃部情况,尽量选择对胃黏膜刺激小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