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韧带损伤怎么办
手腕韧带损伤主要从评估、治疗及不同人群注意事项三方面应对。评估通过症状判断(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和检查方法(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MRI对诊断重要);治疗分急性期(72小时内休息、冰敷、加压包扎)、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消肿药)和康复治疗(物理治疗、功能锻炼);不同人群中,老年人恢复慢要耐心遵循康复指导且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儿童治疗康复依生长发育特点,家长需监督,运动员和体力劳动者要充分恢复后再恢复活动并做好热身防护,女性生理期注意疼痛管理,孕期哺乳期谨慎用药。
一、手腕韧带损伤的评估
1.症状判断
疼痛:损伤部位会出现明显疼痛,疼痛程度因损伤轻重而异,轻者为隐痛,重者则疼痛剧烈,活动时疼痛加剧。如部分运动员在高强度训练或比赛中手腕受伤后,常因疼痛而无法继续进行手部动作。
肿胀:受伤处周围组织会出现肿胀,这是由于局部血管破裂出血及炎症反应导致。通常在受伤后数小时至一天内肿胀逐渐明显。
活动受限:手腕正常的屈伸、旋转等活动会受到限制,无法像受伤前那样自如运动。例如不能正常握拳、用力伸展手腕等。
2.检查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确定损伤部位、压痛范围及程度,同时检查手腕的稳定性,评估韧带损伤情况。如通过特殊的应力试验,判断不同韧带是否断裂或松弛。
影像学检查:X线一般用于排除是否伴有骨折,但对韧带损伤显示欠佳。磁共振成像(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能清晰显示韧带损伤的程度、范围,是诊断手腕韧带损伤常用且重要的检查方法。
二、手腕韧带损伤的治疗
1.急性期治疗(受伤后72小时内)
休息:避免受伤手腕过度活动,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如减少手腕提重物、频繁弯曲伸展等动作,可使用手腕支具或护腕固定,保持手腕相对制动。
冰敷:每次1520分钟,每23小时一次。冰敷能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肿胀,缓解疼痛。例如可用冰袋裹上毛巾敷于受伤部位。
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适当加压包扎,可减轻肿胀,但注意包扎不能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2.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疼痛明显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布洛芬等,以减轻炎症和疼痛。
消肿药物:若肿胀严重,可使用一些消肿药物帮助减轻肿胀。
3.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急性期过后,可进行热敷、超声波、红外线照射等物理治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损伤组织修复。
功能锻炼: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早期可进行简单的手指屈伸活动,逐渐增加手腕的屈伸、旋转等活动,以恢复手腕功能。如每天进行数次握拳、伸展手指及缓慢旋转手腕的动作,随着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强度和时间。
三、不同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受伤后恢复速度较慢。因此,治疗过程中要更加耐心,严格遵循医生的康复指导,不可急于求成,避免因过早过度活动导致损伤反复。
部分老年人可能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告知医生自身病史,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2.儿童
儿童骨骼和韧带尚在发育阶段,手腕韧带损伤后,治疗和康复方案需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制定。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手腕恢复情况,监督孩子按要求进行康复锻炼,避免因孩子好动导致损伤加重。
药物使用需谨慎,严格遵循医嘱,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潜在影响的药物。
3.运动员或体力劳动者
此类人群日常手腕活动量大,损伤后要充分休息,待完全恢复后再逐渐恢复高强度运动或劳动。过早恢复可能导致损伤慢性化,增加再次受伤风险。
在恢复训练或工作前,可进行适当的热身和防护,如佩戴合适的护具,逐渐增加活动强度,让手腕有一个适应过程。
4.女性
部分女性在生理期可能出现疼痛敏感性增加的情况,此时手腕韧带损伤的疼痛可能会更明显。可适当调整冰敷和药物使用时间,并注意保暖,缓解疼痛。
孕期或哺乳期女性,药物使用要特别谨慎,尽量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如需用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对胎儿或婴儿造成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