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积液怎么引起的
盆腔积液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因素包括经血逆流和排卵期渗出液,通常量少可自行吸收;病理性因素有盆腔炎、附件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腹膜结核、卵巢及输卵管恶性肿瘤、肝脏疾病等,不同病因有不同的诱发因素和症状表现;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孕妇生理性积液对胎儿影响小,病理性要谨慎治疗,绝经后女性出现积液恶性疾病可能性增加需全面检查,儿童及青少年积液少见,多与先天性疾病、感染有关,治疗要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一、生理性因素
1.经血逆流:女性在月经期时,少量经血可能会逆流至盆腔,从而形成盆腔积液。这种情况多见于年轻女性,尤其是月经周期规律、月经量正常的女性。在月经期间,子宫内膜剥脱出血,部分经血可能通过输卵管逆流到盆腔,一般积液量较少,通常不会引起不适症状,且会随着月经周期自行吸收。
2.排卵期渗出液:在排卵期,卵泡破裂后,卵泡液会流入盆腔,形成盆腔积液。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常见于育龄期女性。一般积液量在13厘米左右,多可自行吸收,女性可能会有轻微的下腹部坠胀感,但通常不影响日常生活。
二、病理性因素
1.盆腔炎:盆腔炎是引起盆腔积液的常见原因之一。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盆腔,导致盆腔内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出现渗出液,从而形成盆腔积液。不注意个人卫生、有多个性伴侣、性生活过早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增加患病风险。此外,有过妇科手术史、临近器官炎症蔓延等也可能引发盆腔炎。患者常伴有下腹部疼痛、发热、白带增多等症状。
2.附件炎:附件炎是指输卵管和卵巢的炎症,炎症刺激会产生渗出,导致盆腔积液。性传播感染、不良的卫生习惯等是附件炎的常见诱因。年龄方面,性活跃期的年轻女性相对更容易发病。患者可能出现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酸痛等症状,且常在经期或劳累后加重。
3.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的子宫内膜在盆腔内出血、粘连,可导致盆腔积液。该病好发于育龄期女性,有家族遗传倾向、免疫功能异常等因素的女性患病风险较高。患者常伴有进行性加重的痛经、不孕等症状。
4.盆腔腹膜结核:结核杆菌感染盆腔腹膜,引起腹膜炎症,产生腹水,形成盆腔积液。有肺结核病史、与结核患者密切接触等因素会增加患病几率。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病,但以中青年女性多见。患者可能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以及下腹部隐痛、腹胀等局部症状。
5.卵巢及输卵管恶性肿瘤:卵巢癌、输卵管癌等恶性肿瘤可导致盆腔内出现大量积液。肿瘤细胞侵犯周围组织,产生渗出液,同时肿瘤也可能阻塞淋巴管,导致淋巴回流受阻,进一步加重积液。这种情况在中老年女性中相对多见,尤其是有家族肿瘤病史、长期使用雌激素等高危因素的女性。患者可能出现腹胀、腹痛、腹部肿块、消瘦等症状。
6.肝脏疾病:严重的肝脏疾病如肝硬化等,可导致低蛋白血症,引起腹腔内液体漏出,部分液体可积聚在盆腔,形成盆腔积液。有长期大量饮酒、病毒性肝炎等病史的人群易患肝脏疾病。患者除了有盆腔积液外,还可能有肝区疼痛、黄疸、腹水等症状。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妇出现盆腔积液需要格外谨慎。生理性的盆腔积液一般对胎儿影响较小,但如果是病理性的,如盆腔炎引起的积液,炎症可能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孕妇应避免随意用药,如需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同时,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增强自身免疫力。
2.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出现盆腔积液,恶性疾病的可能性相对增加。因为绝经后女性的生殖系统生理功能发生改变,免疫力下降。一旦发现盆腔积液,应及时进行全面检查,排除肿瘤等疾病的可能。
3.儿童及青少年:儿童及青少年出现盆腔积液较为少见。如果发生,多与先天性疾病、感染等因素有关。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症状,如腹痛、发热等,及时带孩子就医。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孩子生长发育的影响,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