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结膜下出血是什么原因
眼结膜下出血指结膜小血管破裂或渗透性增加引发球结膜下出血斑,表现为眼白处片状红或紫红色斑块,常见原因包括外伤因素(如运动撞击、儿童玩耍碰撞、老人日常磕碰)、高血压(血压波动易致血管破裂,老年患者常见)、血液系统疾病(影响凝血功能)、眼部炎症(如结膜炎等,干眼症患者易因揉眼诱发)、用力屏气(如咳嗽、分娩等)、药物因素(抗凝血等药物影响凝血)、其他因素(如糖尿病及不良生活方式);针对特殊人群给出提示,儿童出血若面积大或伴眼痛等应就医,老人有基础病需监测血压血糖、出血频繁要全面检查,孕妇分娩引起的一般可自行吸收、孕期要控制指标,服用相关药物者出血勿自行调整剂量,应告知医生评估。
一、眼结膜下出血的定义
眼结膜下出血是指结膜小血管破裂或渗透性增加引起的球结膜下出血斑,外观上表现为眼白处出现片状的红色或紫红色斑块。
二、常见原因
1.外伤因素:眼部受到外力撞击、抓伤、揉眼过度等都可能导致结膜下的小血管破裂出血。比如在运动时被球击中眼睛、打架时眼部受伤等。儿童活泼好动,在玩耍过程中容易发生意外碰撞导致眼外伤;老年人由于身体协调性和反应能力下降,也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眼部磕碰。
2.高血压:血压升高会增加血管壁的压力,使结膜小血管更容易破裂。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较大时,尤其是血压突然升高时,更容易出现结膜下出血。老年人患高血压的比例较高,所以这部分人群因高血压导致眼结膜下出血的情况较为常见。
3.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凝血机制异常,使血管破裂后不易止血,从而引发结膜下出血。这种情况在有血液系统疾病家族史的人群中需要格外关注。
4.眼部炎症:结膜炎、角膜炎等眼部炎症可能导致结膜血管充血、通透性增加,进而引起出血。炎症刺激会使结膜组织处于充血状态,血管壁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容易引发出血。患有干眼症的人群,因眼表干燥不适,频繁揉眼也可能诱发眼部炎症,增加出血风险。
5.用力屏气:剧烈咳嗽、呕吐、便秘时用力排便、分娩时用力等情况会使胸腔内压力突然升高,进而导致头面部静脉回流受阻,结膜小血管压力增加而破裂出血。孕妇在分娩过程中,由于用力过度,发生眼结膜下出血的情况并不少见;老年人常伴有便秘问题,用力排便时也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6.药物因素:长期使用抗凝血药物(如华法林)、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会影响凝血功能,增加出血的风险。正在服用这些药物的患者,尤其是同时患有其他基础疾病的老年人,需要密切关注眼部情况。
7.其他因素: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会影响血管的健康,使血管壁变得脆弱,增加结膜下出血的可能性。此外,长期熬夜、过度用眼、精神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导致身体疲劳、血管调节功能异常,也可能诱发眼结膜下出血。年轻人生活中经常熬夜上网、玩手机,过度用眼的情况较为普遍,容易出现此类问题。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出现眼结膜下出血,家长要仔细询问孩子是否有眼部外伤史。如果是轻微外伤引起的小面积出血,可先进行观察。但如果出血面积较大或孩子伴有眼痛、视力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同时,要教育孩子注意保护眼睛,避免用手揉眼和进行危险的活动。
2.老年人:老年人大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一旦出现眼结膜下出血,应及时测量血压、血糖,观察病情变化。如果出血频繁发生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头痛、头晕等,要警惕全身性疾病的可能,及时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此外,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屏气。
3.孕妇:孕妇在孕期身体处于特殊状态,出现眼结膜下出血不要过于紧张。如果是分娩过程中引起的,一般可自行吸收。但在孕期要注意定期产检,控制好血压等指标,避免因血压波动导致眼部出血。
4.正在服用药物的人群:正在服用抗凝血或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若出现眼结膜下出血,不要自行停药或调整药物剂量,应及时告知医生,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