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病如何治疗
慢性胃病的治疗包括多方面。一般治疗上,要调整饮食,规律进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不同人群各有注意事项;同时改变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减轻压力。药物治疗有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促胃肠动力药,若检测出幽门螺杆菌感染需用特定方案根除。其他治疗方面,中医的针灸推拿可辅助,因精神因素导致或加重病情者可进行心理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用药谨慎、依年龄体重调整剂量,孕妇优先靠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老年人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饮食清淡易消化。
一、一般治疗
1.饮食调整:规律进食,定时定量,避免过饥过饱。年轻人生活节奏快,常因工作错过饭点,应尽量调整时间保证三餐规律。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可少食多餐。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咖啡、浓茶等,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加重胃病症状。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维持胃肠正常功能。但对于患有糖尿病的慢性胃病患者,选择水果时需注意糖分含量,避免血糖波动。
2.生活方式改变:戒烟限酒,吸烟会使胃部血管收缩,减少胃黏膜的血液供应,还会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损害胃黏膜;酒精会直接损伤胃黏膜,长期大量饮酒易引发胃炎、胃溃疡等疾病。保持充足睡眠,睡眠不足会影响胃肠的正常蠕动和消化液分泌,不利于胃黏膜修复。注意减轻压力,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植物神经功能,进而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可通过运动、听音乐、旅游等方式缓解压力。
二、药物治疗
1.抑酸药:适用于胃酸分泌过多引起的胃痛、烧心等症状。常见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等,可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黏膜修复。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也能减少胃酸分泌,但抑酸效果较质子泵抑制剂弱。
2.胃黏膜保护剂:可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轻胃酸、胃蛋白酶等对胃黏膜的刺激和损伤。常用药物有铝碳酸镁、硫糖铝、枸橼酸铋钾等。铝碳酸镁不仅能保护胃黏膜,还能中和胃酸,缓解胃痛症状;硫糖铝在酸性环境下能形成一层保护膜,促进溃疡愈合;枸橼酸铋钾除了保护胃黏膜,还有一定的抗幽门螺杆菌作用。
3.促胃肠动力药:适用于伴有腹胀、恶心、呕吐、早饱等胃肠动力不足症状的患者。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可促进胃肠道蠕动,加快胃排空,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4.抗幽门螺杆菌药物:如果慢性胃病患者检测出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进行根除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案为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呋喃唑酮等,具体药物选择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和当地幽门螺杆菌耐药情况而定。
三、其他治疗
1.中医治疗:中医的针灸、推拿等疗法对慢性胃病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如足三里、中脘、内关等,可调节胃肠功能,缓解胃痛、胃胀等症状。推拿则通过按摩腹部及相关穴位,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但中医治疗应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2.心理治疗:对于因精神心理因素导致或加重的慢性胃病患者,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可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改善胃肠功能。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慢性胃病用药需谨慎,尽量避免使用成人药物,一些药物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用药应严格遵医嘱,根据儿童年龄、体重调整剂量。饮食上以易消化食物为主,避免食用过硬、过冷、过热食物,防止损伤胃黏膜。
2.孕妇:孕妇患慢性胃病时,用药需特别谨慎,许多药物可能对胎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应优先通过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缓解症状,如需用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药物。
3.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用药种类较多,可能存在药物相互作用。治疗慢性胃病时,需告知医生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以便医生综合考虑,调整用药方案。同时,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可适当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鱼肉、鸡肉、蛋类等,以增强抵抗力,促进胃黏膜修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