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是什么病
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少见但严重、进展迅速且病情凶险的软组织感染疾病,主要累及筋膜,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较高。其病因包括细菌感染(如化脓性链球菌等),易感因素有年龄(老年人)、基础疾病(糖尿病等)、不良生活方式(酗酒等)及外伤史等。临床表现早期有局部红肿疼痛、全身发热等,进展期皮肤变色、出现水疱血疱等。诊断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组织活检。治疗采取手术清创、抗生素治疗和支持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在治疗时有不同注意事项。预后与病情和治疗及时性相关,部分患者会留后遗症,预防需保持良好生活方式、注意皮肤保护及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一、定义与概述
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少见但严重的软组织感染疾病,主要累及筋膜,可迅速导致皮下组织和筋膜的广泛坏死。它进展极为迅速,病情凶险,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较高。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细菌感染:多种细菌可引发此病,常见的有化脓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菌等。这些细菌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等途径侵入人体,在局部大量繁殖并释放毒素,破坏周围组织。
2.易感因素:年龄方面,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减弱,更易患病;有糖尿病、慢性肝病、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机体抵抗力差,也增加了发病风险;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酗酒、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使患病几率上升。此外,有外伤史、手术史、血管性疾病史等的人群,皮肤和组织的完整性及血运受到影响,细菌容易入侵和繁殖。
三、临床表现
1.早期症状:发病急骤,初期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红肿、疼痛,类似于一般的软组织感染,但疼痛程度往往较为剧烈,且进展迅速。患者还可能伴有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
2.进展期表现:随着病情发展,皮肤颜色逐渐变为紫红色,出现水疱、血疱,局部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皮下组织和筋膜迅速坏死,可触及捻发音,提示有气体产生。全身症状加重,可出现高热、休克、意识障碍等。
四、诊断方法
1.临床症状与体征:医生根据患者的局部和全身表现,如剧烈疼痛、皮肤颜色改变、捻发音等,进行初步判断。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血培养可发现病原菌;还可检测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评估炎症程度。
3.影像学检查: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发现皮下组织和筋膜的病变范围、有无气体存在等情况。
4.组织活检: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坏死的程度和病原菌类型,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五、治疗措施
1.手术治疗:一旦确诊,应尽早进行手术清创,清除坏死的组织和筋膜,以阻止感染的扩散。手术需广泛切开受累部位,确保引流通畅。
2.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通常需要联合使用多种抗生素,以覆盖可能的病原菌。
3.支持治疗:包括补充液体、纠正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等,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对于出现休克的患者,还需进行抗休克治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差,恢复能力弱,术后护理要更加精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伤口愈合情况。同时,要注意基础疾病的管理,避免病情相互影响。
2.儿童:儿童身体发育尚未完全,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要做好心理安抚,减轻患儿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3.孕妇:孕妇患病不仅要考虑疾病对自身的影响,还要关注对胎儿的潜在风险。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充分权衡利弊,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七、预后与预防
1.预后:急性坏死性筋膜炎的预后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密切相关。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但部分患者可能会遗留肢体功能障碍、瘢痕形成等后遗症。
2.预防: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增强身体免疫力;注意皮肤清洁和保护,避免外伤;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血糖、血压等指标;对于有皮肤破损的情况,要及时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