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乳腺炎的症状
急性乳腺炎的症状分为局部和全身两方面,局部症状有乳房疼痛(初期胀痛,触碰或活动、婴儿吸吮时加重,劳累或情绪波动时更明显,高龄女性感知稍弱)、可触及大小不一质地较硬边界不清的肿块(多位于外上象限,年轻及肥胖女性较难察觉)、皮肤改变(发红、温度升高、严重时水肿、破溃流脓)、乳头溢液(脓性、血性或浆液性,非哺乳期需警惕);全身症状包括发热(体温可至38℃以上,伴寒战、乏力,儿童高热可能惊厥)、乏力(疲倦、活动耐力下降、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寒战(发热初期出现,提示病情急性进展)以及严重时的恶心呕吐、头痛关节痛等;特殊人群中,哺乳期女性治疗要注意药物对婴儿影响,非哺乳期女性需排除其他疾病,儿童患者病情变化快需密切观察,高龄女性合并基础疾病治疗要综合考虑。
一、局部症状
1.疼痛:患病初期,乳房会出现胀痛,这种疼痛通常较为明显,在触碰或活动时会加重。疼痛的程度和性质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有的患者可能感觉是刺痛,有的则是胀痛或钝痛。对于哺乳期女性,婴儿吸吮乳头时疼痛会加剧,这可能导致她们不敢正常哺乳。而高龄女性由于乳腺组织相对萎缩,对疼痛的感知可能不如年轻女性敏感,但仍会感觉到乳房的不适。生活方式方面,过度劳累或情绪波动较大时,疼痛可能会更加明显。
2.肿块:乳房内可触及肿块,肿块大小不一,质地较硬,边界一般不清晰。早期肿块可能较小,随着病情发展会逐渐增大。肿块通常位于乳腺的外上象限,这与乳腺的解剖结构和乳汁淤积的常见部位有关。年轻女性的乳腺组织较为致密,肿块可能相对不易被发现,需要仔细触摸才能察觉。而肥胖女性由于乳房脂肪层较厚,也可能影响对肿块的触摸感知。
3.皮肤改变:随着炎症的发展,乳房局部皮肤会出现发红的现象,颜色可从淡红色逐渐变为暗红色。皮肤温度也会升高,患者自己就能感觉到患病部位的皮肤发烫。病情严重时,皮肤还可能出现水肿,表现为皮肤表面光亮,按压时可出现凹陷。如果不及时治疗,皮肤可能会出现破溃、流脓等情况。
4.乳头溢液: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乳头溢液,溢液的颜色可能为脓性、血性或浆液性。脓性溢液通常提示感染较为严重,血性溢液可能与炎症损伤乳腺导管有关。非哺乳期女性出现乳头溢液需要更加警惕,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排除其他乳腺疾病的可能。
二、全身症状
1.发热:体温可升高至38℃甚至更高,发热程度与炎症的严重程度相关。一般来说,病情越严重,体温越高。发热是身体对炎症的一种免疫反应,通过升高体温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在发热过程中,患者可能会伴有寒战、乏力等症状。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高热时可能会出现惊厥等情况,需要特别关注。
2.乏力:患者会感到全身疲倦、无力,活动耐力明显下降。这是因为身体在对抗炎症时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同时发热也会导致身体代谢加快,进一步加重乏力的症状。患者可能会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表现,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3.寒战:部分患者在发热初期会出现寒战,表现为全身不由自主地颤抖。寒战是身体产热的一种方式,通过肌肉收缩来增加产热,以达到升高体温的目的。寒战的出现通常提示病情处于急性进展期,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4.其他:病情严重时,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头痛、关节痛等全身不适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与炎症介质的释放和全身免疫反应有关。
特殊人群提示:哺乳期女性是急性乳腺炎的高发人群,由于要进行母乳喂养,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药物对婴儿的影响。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婴儿安全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要保持乳房清洁,正确哺乳,避免乳汁淤积。非哺乳期女性患急性乳腺炎相对较少,但一旦出现症状,也应及时就医,排除其他乳腺疾病的可能。儿童患者由于年龄较小,身体抵抗力较弱,病情变化较快,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精神状态等,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高龄女性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这些疾病会影响身体的免疫功能和愈合能力,在治疗急性乳腺炎时需要综合考虑,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促进病情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