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康复训练方法
跟骨骨折康复训练分阶段且针对特殊人群有不同要点。早期(伤后12周)进行踝泵运动与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中期(伤后26周)开展关节活动度训练和辅助站立训练,恢复关节灵活性;后期(伤后6周以后)进行负重和本体感觉训练。特殊人群中,儿童训练强度依年龄等调整,注意安全;老年人注重安全,训练前评估;孕妇动作轻柔,咨询医生;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防皮肤破损,高血压监测血压。
一、早期康复训练(伤后12周)
1.踝泵运动:此阶段患者因骨折部位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应尽早开始踝泵运动。患者平卧或坐于床上,下肢伸展,大腿放松,缓慢勾起脚尖,尽力使脚尖朝向自己,至最大限度时保持35秒,然后脚尖缓慢下压,至最大限度时保持35秒,重复进行,每组2030次,每天34组。该运动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轻肿胀,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尤其对于老年患者、肥胖患者或有血栓病史患者,更应重视此项运动。
2.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在保持关节不动的情况下,进行小腿肌肉及足部肌肉的等长收缩。如用力绷紧小腿后侧的腓肠肌和比目鱼肌,保持510秒后放松,重复进行。每组2030次,每天34组。通过这种方式增强肌肉力量,防止肌肉萎缩,为后期康复打下基础。对于肌肉力量较差的患者,可适当减少每组次数,增加训练组数。
二、中期康复训练(伤后26周)
1.关节活动度训练:随着疼痛和肿胀逐渐减轻,可开始进行踝关节和距下关节的活动度训练。患者可坐在床边,小腿自然下垂,用手握住患侧足部,缓慢地进行踝关节的屈伸、内外翻活动。每个方向活动到有轻微阻力即可,避免过度用力。每个动作重复1015次,每天34组。此训练有助于恢复关节灵活性,减少关节粘连。对于关节僵硬明显的患者,可在训练前进行局部热敷,以增加关节活动度。
2.辅助站立训练:在医生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允许后,可借助拐杖或助行器进行辅助站立训练。刚开始站立时,时间不宜过长,每次510分钟,每天34次。逐渐增加站立时间和次数,训练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身体平衡,避免摔倒。对于老年患者或平衡能力较差的患者,可在有人陪同下进行训练。
三、后期康复训练(伤后6周以后)
1.负重训练:当X线检查显示骨折愈合良好时,可逐步开始负重训练。最初可先从部分负重开始,即将身体部分重量通过拐杖或助行器分担,逐渐增加患侧足部的负重。随着骨折愈合进一步稳固,可过渡到完全负重行走。训练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足部有无疼痛、肿胀等不适,如有异常应及时停止并咨询医生。对于骨质疏松患者,负重训练要更加谨慎,根据骨密度情况调整训练强度。
2.本体感觉训练:本体感觉对恢复正常行走功能至关重要。患者可在平地上放置一些不同质地、形状的物体,如海绵、木块等,赤足在上面行走,感受不同的刺激,提高本体感觉。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23次。还可进行单脚站立训练,单脚站立保持平衡,每次站立3060秒,左右脚交替进行,每组510次,每天34组。
四、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骨骼愈合能力较强,但骨骼尚在发育阶段,康复训练强度不宜过大,需根据儿童的年龄、耐受程度适当调整训练量。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训练过程中的反应,如有哭闹、抗拒等情况,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同时,训练环境要保证安全,避免儿童因摔倒造成二次损伤。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等问题,骨折愈合相对较慢,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安全,防止跌倒。在进行负重训练等强度较大的训练前,需进行详细的身体评估,如骨密度检查等。训练过程中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就医。
3.孕妇:孕妇跟骨骨折较为特殊,在进行康复训练时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训练动作要轻柔,避免剧烈运动。在选择康复训练方法前,务必咨询妇产科医生和骨科医生的意见,确保训练安全。
4.患有慢性疾病者:如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能力较差,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足部皮肤情况,防止因训练造成皮肤破损引发感染。高血压患者在进行训练时要注意监测血压,避免因训练强度过大导致血压波动。训练过程中如有头晕、心慌等不适,应立即停止训练并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