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如何治疗方法
胃出血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内镜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多方面,同时需关注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一般治疗涵盖监测与护理、饮食调整和心理护理;药物治疗有抑制胃酸分泌药物、止血药物、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内镜治疗包括注射、热凝、机械止血等方法;介入治疗有选择性动脉造影及栓塞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手术治疗包含胃部分切除术、胃底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患有其他基础疾病的人群在治疗时各有注意要点,需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和病情特点进行治疗。
一、一般治疗
1.监测与护理: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密切观察呕血、黑便情况。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引起窒息,必要时吸氧。对于年龄较大、身体虚弱的患者,护理要更加细致,防止发生压疮等并发症。
2.饮食调整:活动性出血期间应禁食,待出血停止后,根据病情逐渐过渡到流食、半流食,最后恢复正常饮食。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饮食调整要兼顾基础疾病的饮食要求。
3.心理护理:胃出血患者常因突然发病和对疾病的担忧而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不良情绪可能影响病情恢复。医护人员和家属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安慰和鼓励,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二、药物治疗
1.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PPI)、H?受体拮抗剂,可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块的形成,有利于止血。不同年龄段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可能不同,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2.止血药物:常用的有去甲肾上腺素、凝血酶等,可通过收缩血管、促进凝血等作用达到止血目的。对于有血液系统疾病或正在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使用止血药物时要谨慎评估。
3.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可以减少内脏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常用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三、内镜治疗
1.内镜下注射治疗:通过内镜将药物注射到出血部位,如肾上腺素、硬化剂等,促进止血。该方法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胃出血,尤其是消化性溃疡出血。
2.内镜下热凝治疗:包括高频电凝、氩离子凝固术等,利用热效应使出血部位组织凝固,达到止血目的。对于较小的血管出血效果较好。
3.内镜下机械止血:如使用止血夹,通过内镜将止血夹准确放置在出血血管处,夹闭血管达到止血目的,适用于血管显露性出血。
四、介入治疗
1.选择性动脉造影及栓塞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将导管选择性插入胃的供血动脉,通过造影找到出血部位,然后注入栓塞材料,阻断出血动脉,达到止血目的。该方法适用于药物和内镜治疗无效的胃出血患者。
2.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主要用于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通过在肝内建立门体分流通道,降低门静脉压力,减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
五、手术治疗
1.胃部分切除术:适用于胃肿瘤、胃溃疡等引起的严重出血,且经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患者。手术切除病变部位,达到止血和治疗原发病的目的。
2.胃底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主要用于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通过切断胃底贲门周围的血管,降低门静脉压力,减少出血的可能性。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对出血的耐受性较差,恢复能力也较弱。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避免使用对脏器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促进身体恢复。
2.儿童:儿童胃出血相对较少见,多与应激性溃疡、先天性胃肠道疾病等有关。治疗时要更加谨慎,尽量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小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安抚儿童情绪,避免因哭闹加重出血。
3.孕妇:孕妇发生胃出血时,治疗既要考虑止血和治疗原发病,又要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在选择药物和治疗方法时,要充分评估利弊,必要时请妇产科医生会诊。
4.患有其他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胃出血的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避免基础疾病加重或诱发其他并发症。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