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癌原位癌
乳腺导管癌原位癌是癌细胞局限于乳腺导管内、未突破基底膜的早期乳腺癌,好发于中老年女性,近年来年轻女性发病率上升,长期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及有家族病史者患病风险高。多数患者无症状,少数有乳头溢液、可触及小肿块。诊断方法有乳腺钼靶摄影、超声、MRI及活检。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局部切除、全乳房切除)、放疗、内分泌治疗。特殊人群中,年轻女性要考虑生育及心理问题,老年女性需综合评估身体状况,有家族病史者复发风险高、需密切随访。该病预后较好,10年生存率超95%,患者需定期随访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一、定义与概述
乳腺导管癌原位癌是指癌细胞局限于乳腺导管内,未突破基底膜侵犯周围组织的早期乳腺癌。它是乳腺癌的最早期阶段,意味着病变还相对局限,没有扩散到乳腺以外的部位。此疾病好发于中老年女性,但近年来年轻女性的发病率也有上升趋势。生活方式如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长期饮酒、精神压力大等,以及有乳腺癌家族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二、症状表现
多数乳腺导管癌原位癌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往往是在乳腺筛查如乳腺钼靶摄影、乳腺超声检查或磁共振成像(MRI)时偶然发现。少数情况下,患者可能出现乳头溢液,溢液的颜色可能为血性、浆液性或淡黄色等。部分患者可能触及乳腺肿块,肿块一般质地较硬,边界不清,活动度较差,但与晚期乳腺癌相比,肿块通常较小。
三、诊断方法
1.乳腺钼靶摄影:是常用的筛查方法,可发现乳腺内的微小钙化灶,许多乳腺导管癌原位癌表现为特征性的钙化,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
2.乳腺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乳腺组织的结构,判断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界等情况,对鉴别乳腺病变的性质有一定帮助。
3.乳腺磁共振成像(MRI):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能力,能更准确地显示乳腺病变的范围,对于一些钼靶和超声难以诊断的病例有重要的补充诊断价值。
4.乳腺活检:是确诊乳腺导管癌原位癌的金标准,包括空心针穿刺活检和手术切除活检等方式,通过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类型。
四、治疗方案
1.手术治疗
乳腺局部切除术: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小、能够完整切除的患者,手术保留了大部分乳腺组织,对患者的外观影响较小,但术后有一定的复发风险,需要密切随访。
全乳房切除术:对于病变范围广泛、多中心性病变或有乳腺癌家族遗传倾向等复发风险较高的患者,全乳房切除术可降低复发风险,但会影响患者的乳房外观,术后可考虑进行乳房重建手术。
2.放疗:手术后辅助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风险,尤其是乳腺局部切除术后的患者,放疗能有效杀灭可能残留的癌细胞,提高治疗效果。
3.内分泌治疗:对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导管癌原位癌患者,内分泌治疗可降低复发风险。常用的药物有他莫昔芬等,通过阻断雌激素对乳腺细胞的作用,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年轻女性:年轻患者通常对乳房外观和生育功能有较高的要求。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对未来生育的影响。例如,内分泌治疗药物可能影响卵巢功能,在治疗前可与医生讨论生育保护措施,如卵子冷冻等。同时,年轻患者心理压力相对较大,需要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和疏导。
2.老年女性: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时,可与医生共同探讨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必要时可选择相对保守的治疗方法。
3.有家族病史人群:这类患者复发风险可能相对较高,治疗后需要更密切的随访监测。同时,建议其直系亲属进行乳腺癌相关的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以便早期发现潜在的病变。
六、预后与随访
乳腺导管癌原位癌的预后相对较好,经过规范治疗后,患者的10年生存率可达95%以上。但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乳腺检查、乳腺超声、钼靶摄影等,以便及时发现复发或新的病变。一般在治疗后的前23年,每36个月随访一次;35年后,每612个月随访一次;5年后每年随访一次。同时,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等,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降低复发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