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病毒性腹泻
病毒性腹泻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常见病原体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主要通过粪口、空气、接触等途径传播,潜伏期因病毒而异,典型症状为腹泻、呕吐等,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诊断依靠病史采集、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治疗上一般以休息、清淡饮食、补充水和电解质为主,药物对症治疗,中医方法可辅助,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孕妇需特别注意,预防措施包括注意个人、饮食、环境卫生,避免接触患者,婴幼儿可接种轮状病毒疫苗。
一、定义
病毒性腹泻是一组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起病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排水样便或稀便,也可有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病程短,病死率低。
二、常见病原体
1.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从而造成细胞损伤,引起腹泻。
2.诺如病毒:是引起成人和儿童病毒性腹泻暴发的常见病原体,传染性强,容易在学校、养老院等人群密集场所传播。
3.腺病毒:可侵犯呼吸道及消化道,引起小儿腹泻,多发生于2岁以下儿童。
三、传播途径
1.粪口途径: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即患者的粪便污染了食物、水或生活用具,健康人接触后感染。
2.空气传播:患者在呕吐或腹泻时,可能会产生带有病毒的气溶胶,其他人吸入后可感染。
3.接触传播: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再经手接触口腔而感染。
四、临床表现
1.潜伏期:不同病毒引起的腹泻潜伏期有所不同,轮状病毒潜伏期通常为13天,诺如病毒潜伏期多在2448小时。
2.典型症状:主要为腹泻,排水样便或稀便,每天数次至数十次不等。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等症状。呕吐多见于疾病初期,发热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
3.不同人群表现差异:婴幼儿由于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腹泻严重时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表现为精神萎靡、皮肤干燥、尿量减少等。老年人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恢复时间可能较长,也容易出现脱水等并发症。
五、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发病时间、症状表现、近期饮食情况、接触史等。
2.临床表现:根据腹泻、呕吐等典型症状进行初步判断。
3.实验室检查:包括粪便常规检查、病毒抗原检测、核酸检测等。病毒抗原检测可快速检测出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核酸检测则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六、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患者应注意休息,饮食上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同时,要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可口服补液盐,以预防脱水。
2.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如使用蒙脱石散等止泻药物,缓解腹泻症状;使用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对于发热患者,体温不超过38.5℃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温水擦浴等;体温超过38.5℃时,可使用退烧药。儿童用药需谨慎,尤其是低龄儿童,避免使用可能有副作用的药物。
3.中医治疗:中医的一些方法如推拿、按摩等,可辅助缓解腹泻症状,但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由于其生理特点,腹泻时容易出现脱水等并发症,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皮肤弹性、尿量等。若出现脱水症状,应及时就医。同时,要注意合理喂养,母乳喂养的婴儿可继续母乳喂养,人工喂养的婴儿可根据情况调整奶粉浓度。
2.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较低,恢复较慢,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休息,保证营养摄入。家人要密切关注老人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3.孕妇:孕妇患病毒性腹泻时,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和营养,以保证自身和胎儿的健康。
八、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
2.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不喝生水,食物要煮熟煮透。
3.环境卫生: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对餐具、玩具等进行消毒。
4.避免接触患者:在病毒性腹泻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
5.疫苗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可有效预防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建议婴幼儿按程序接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