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自己有没有乳腺增生
预防乳腺增生可从四方面着手:一是了解症状表现,包括乳房疼痛(程度、性质不一,月经前后有变化,青春期、长期压力大熬夜女性需警惕)、乳房肿块(大小质地不同,月经前后有改变,中年及有家族史女性要重视)、乳头溢液(多为淡黄色等,血性或咖啡色需警惕,非哺乳期溢液要检查);二是进行自我检查,视诊观察双侧乳房外观、皮肤、乳头情况,触诊按特定顺序环形触摸乳房,不同年龄段检查有不同注意点;三是关注月经周期和生活习惯,月经周期紊乱者易患乳腺增生,要留意自身月经情况,同时改善熬夜、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四是及时就医检查,发现乳房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及有家族史女性就医有不同建议。
一、了解乳腺增生的症状表现
1.乳房疼痛:这是乳腺增生的常见症状,疼痛程度和性质因人而异。可为胀痛、刺痛、隐痛等,疼痛可累及一侧或双侧乳房,也可在月经前加重,月经结束后缓解。部分女性的疼痛还可能向腋窝、肩背部放射。青春期女性乳房发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生理性疼痛,若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或与月经周期无明显关联,需警惕乳腺增生。长期精神压力大、熬夜的女性,内分泌易失调,更易出现乳房疼痛症状。
2.乳房肿块:乳房内可触及单个或多个肿块,肿块大小、质地不一。可为颗粒状、结节状或片状,边界一般不清晰,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可被推动。肿块在月经前可能增大、变硬,月经后可能缩小、变软。中年女性随着年龄增长,乳腺组织逐渐退化,出现乳房肿块更要仔细鉴别是否为乳腺增生。有乳腺疾病家族史的女性,发现乳房肿块后更应重视。
3.乳头溢液:少数患者可出现乳头溢液,溢液颜色多为淡黄色、乳白色或无色浆液性。若溢液为血性或咖啡色,需高度警惕其他乳腺疾病。哺乳期女性乳头溢液多为乳汁,非哺乳期出现溢液则需进一步检查。长期服用某些药物、患有内分泌疾病的女性,也可能出现乳头溢液情况,需注意鉴别。
二、进行自我检查
1.视诊:站在镜子前,仔细观察双侧乳房的外观。看双侧乳房大小、形状是否对称,有无局部隆起或凹陷,乳房皮肤有无红肿、橘皮样改变、酒窝征等异常。同时,观察乳头有无回缩、凹陷、溢液等情况。肥胖女性乳房较大,观察时要更仔细,注意乳房下垂部位的皮肤变化。孕妇和哺乳期女性乳房会有生理性变化,需了解正常表现以准确判断异常情况。
2.触诊:平卧在床上,右臂高举过头,在右肩下垫一小枕头,使右侧乳房平铺于胸壁。用左手手指指腹轻柔地触摸右侧乳房,按照外上、外下、内下、内上、乳头乳晕的顺序进行环形触摸,感受乳房内有无肿块、结节或增厚区域。然后换另一侧乳房重复上述检查。检查时手指要平伸并拢,不要用手指抓捏乳房组织,以免将正常乳腺组织误认为肿块。绝经后女性乳腺组织萎缩,触诊时更需轻柔仔细。年轻女性乳房质地较韧,触诊经验不足时可能难以准确判断,可多学习正确方法。
三、关注月经周期和生活习惯
1.月经周期:乳腺增生与内分泌失调密切相关,月经周期紊乱的女性更容易出现乳腺增生。注意观察自己的月经周期是否规律,月经量、月经颜色等是否正常。月经周期不规律的青春期女性和更年期女性,要特别留意乳房变化。长期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的女性,月经周期易受影响,进而影响乳腺健康。
2.生活习惯: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熬夜、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等,会增加乳腺增生的发生风险。生活不规律的职场女性,应注意调整作息,保持充足睡眠。喜欢吃辛辣、油腻食物的女性,可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多吃蔬菜水果。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的女性,要学会释放压力,保持心情舒畅。
四、及时就医检查
1.若通过自我观察和检查发现乳房有异常症状,如乳房疼痛持续不缓解、肿块增大、乳头溢液等,应及时就医。医生一般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并建议进行乳腺超声、乳腺钼靶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2.特殊人群就医建议:孕妇和哺乳期女性在进行检查时要告知医生自己的怀孕或哺乳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避免对胎儿或婴儿造成影响。儿童和青少年出现乳房异常,应选择专业的儿科或小儿乳腺科医生进行诊断。老年女性进行乳腺检查时,若行动不便,家人应陪同,协助完成检查。有乳腺疾病家族史的女性,即使未发现明显异常,也应定期进行乳腺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