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脱落的原因
视网膜脱落原因多样,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主要因玻璃体与视网膜变性,玻璃体液化后脱离牵拉或视网膜本身薄弱形成裂孔所致,高度近视及有家族史人群风险高;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常见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发的纤维增殖牵拉,以及眼外伤后的纤维组织牵拉;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由葡萄膜炎、视网膜血管疾病及全身疾病致血管渗漏,液体聚于视网膜下引起。特殊人群中,老年人、高度近视、糖尿病、眼外伤患者视网膜脱落风险高,需定期眼部检查,注意相关事项,糖尿病患者要控好“三高”,眼外伤患者应遵医嘱治疗。
一、视网膜脱落的原因
1.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变性:随着年龄增长,玻璃体逐渐发生变性,由凝胶状态转变为液态,即玻璃体液化。此时,玻璃体对视网膜的支撑作用减弱,容易与视网膜分离,形成玻璃体后脱离。在玻璃体后脱离过程中,如果与视网膜存在粘连,可能会牵拉视网膜,造成视网膜裂孔,进而引发视网膜脱离。高度近视患者由于眼轴变长,玻璃体变性往往出现得更早且更严重,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风险也更高。
视网膜变性:一些视网膜变性疾病,如格子样变性、囊样变性等,使视网膜局部组织变得薄弱,容易形成裂孔。当玻璃体对这些薄弱区域产生牵拉时,就可能导致视网膜裂孔形成,从而引起视网膜脱离。有视网膜变性家族史的人群,发生视网膜脱离的概率相对较高。
2.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害视网膜血管,引发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这些新生血管结构脆弱,容易破裂出血,血液机化后形成纤维增殖组织,对视网膜产生牵拉,导致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糖尿病患者病程越长、血糖控制越差,发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风险越高。
眼外伤:严重的眼球穿通伤或钝挫伤,可能导致眼内组织损伤,引起眼内出血、炎症反应等。随后,在伤口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并对视网膜产生牵拉,进而导致视网膜脱离。此外,眼内异物存留也可能引起类似的病理改变。
3.渗出性视网膜脱离
葡萄膜炎:葡萄膜的炎症可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血管内的液体渗出到视网膜下,引起视网膜脱离。常见的葡萄膜炎类型如前葡萄膜炎、中间葡萄膜炎和后葡萄膜炎等,都可能引发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通常伴有眼痛、眼红、视力下降等症状。
视网膜血管疾病:如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等,可导致视网膜血液循环障碍,血管内液体渗出到视网膜下,引起视网膜脱离。此外,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也可能因视网膜血管的异常改变,导致渗出性视网膜脱离。
全身疾病:一些全身性疾病,如肾病综合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可引起全身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导致视网膜血管渗漏,液体积聚在视网膜下,从而引发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往往同时伴有原发病的相关症状和体征。
二、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视网膜和玻璃体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发生视网膜脱落的风险增加。老年人应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尤其是有高度近视、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的眼部检查,包括视力、眼压、散瞳眼底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视网膜病变并及时干预。日常生活中,避免剧烈运动和头部受到撞击,防止因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而引发视网膜脱落。
2.高度近视患者:高度近视患者眼轴较长,视网膜相对较薄,且玻璃体变性的发生率较高,视网膜脱落的风险显著高于正常人。除了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外,高度近视患者应避免长时间低头、提重物等增加眼部压力的活动,减少视网膜脱离的诱发因素。若突然出现眼前黑影飘动、闪光感、视力下降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3.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定期进行眼底检查。一般来说,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5年后,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就应开始每年进行一次眼底检查;若已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则需根据病变程度增加检查频率。积极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有效降低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风险。
4.眼外伤患者:眼外伤后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评估眼内损伤情况。在治疗过程中,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用药,定期复查。对于可能存在视网膜脱离风险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采取一些预防性措施,如激光光凝等,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同时,注意眼部卫生,避免感染,防止加重眼部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