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做什么检查
胃肠炎的检查方法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内镜检查。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检测白细胞等指标判断感染,特殊人群结合其他检查判断,有血液系统疾病史者解读需注意)、粪便常规(观察外观等并检查白细胞等,采集标本有注意事项)、粪便培养(明确病原体及药敏,采集需无菌操作,免疫低下者可能需多次培养)、血生化检查(了解肝肾功能等情况,特殊人群指标变化复杂需关注);影像学检查有X线检查(观察肠道积气等,对肠梗阻有诊断价值,但对软组织分辨差,孕妇需谨慎)、CT检查(清晰显示肠道及周围情况,费用高、有辐射,儿童和孕妇严格掌握适应证)、超声检查(观察肠道蠕动等,无创无辐射可初筛,肥胖患者可能影响图像质量);内镜检查有胃镜检查(观察上消化道黏膜情况,检查前禁食并告知病史,特殊患者检查前需评估)、结肠镜检查(观察下消化道情况,可取组织病理检查,检查前需肠道准备,特定情况患者不宜检查,儿童需专业指导)。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判断是否存在感染。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提示细菌感染;如果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对于年老体弱、儿童或免疫力低下人群,即使血常规指标变化不明显,也不能排除感染可能,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有血液系统疾病史的患者,血常规结果可能受基础疾病影响,解读时要格外注意。
2.粪便常规:观察粪便的外观、颜色、性状等,检查是否有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卵等。粪便中出现大量白细胞提示肠道有炎症,可能是细菌感染所致;发现红细胞可能表示肠道有出血情况;检测到寄生虫卵则可明确寄生虫感染。儿童粪便标本采集时要注意避免尿液等污染;腹泻严重的患者应及时送检新鲜标本,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3.粪便培养:可明确引起胃肠炎的病原体,如细菌、真菌等,并进行药敏试验,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对于怀疑细菌感染且病情较重、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粪便培养尤为重要。采集粪便培养标本时,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外界细菌污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即使培养结果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感染,可能需要多次培养。
4.血生化检查:包括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等指标。可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肝肾功能损害、电解质紊乱、脱水等情况。呕吐、腹泻严重的患者容易出现电解质失衡,如低钾、低钠等,及时检测血生化有助于及时纠正。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肝肾疾病)的患者,血生化指标变化可能更为复杂,需要密切关注。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腹部立位平片可观察肠道内是否有积气、积液、肠梗阻等情况。对于怀疑有肠梗阻的患者,X线检查有重要诊断价值。但X线检查对软组织分辨能力较差,对于一些轻微的肠道病变可能显示不清。孕妇进行X线检查可能会对胎儿造成辐射影响,需谨慎评估必要性。
2.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肠道及周围组织的形态、结构,对于判断肠道病变的范围、程度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并发症(如肠穿孔、腹腔脓肿等)有重要意义。增强CT还可进一步观察病变部位的血供情况。CT检查费用相对较高,且有一定辐射剂量,儿童和孕妇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3.超声检查:可观察肠道的蠕动情况、肠壁厚度等,有助于发现肠道肿物、肠套叠等病变。超声检查无创、无辐射,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肥胖患者肠道气体较多时,可能会影响超声图像质量,导致诊断准确性下降。
三、内镜检查
1.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情况,明确是否存在炎症、溃疡、肿瘤等病变。对于有上腹部疼痛、呕吐、黑便等症状,怀疑上消化道病变引起的胃肠炎患者,胃镜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方法。检查前需禁食68小时,向医生告知自己的病史、药物过敏史等。年老体弱、有严重心肺疾病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时风险相对较高,需在检查前进行全面评估,并做好相应的监护措施。
2.结肠镜检查:能清晰观察直肠、结肠的内部情况,对于下消化道病变导致的胃肠炎有重要诊断价值。可发现肠道炎症、息肉、肿瘤等病变,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检查前需进行肠道准备,清洁肠道。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腹膜炎、肠道急性炎症期等情况的患者不宜进行结肠镜检查。儿童进行结肠镜检查需要在专业儿科医生指导下,根据年龄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和麻醉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