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子宫出血怎么办
异常子宫出血指与正常月经各项特征不符的源自子宫腔的出血,按病因分为结构性(AUBO)与非结构性(AUBN)改变引起的。常见原因有内分泌失调、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癌及全身性疾病等。诊断通过详细病史询问、妇科与超声检查、血液检查、宫腔镜及诊断性刮宫等。治疗有药物(止血、激素类药物)、手术(切除息肉、肌瘤或子宫)及针对原发病的其他治疗。特殊人群如青春期、孕期、围绝经期及有慢性病史女性各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异常子宫出血的定义及分类
异常子宫出血是指与正常月经的周期频率、规律性、经期长度、经期出血量任何一项不符的、源自子宫腔的异常出血。按病因可分为两大类,即结构性改变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AUBO)和非结构性改变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AUBN)。AUBO包括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恶变和不典型增生等;AUBN包括排卵障碍、子宫内膜局部异常、医源性和全身凝血相关疾病等。
二、常见原因
1.内分泌失调:青春期女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成熟,调节功能不稳定,易出现排卵障碍,导致异常子宫出血;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衰退,激素波动,也常引发此类问题。长期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等影响内分泌,也可能导致月经紊乱。
2.子宫肌瘤:肌瘤可影响子宫收缩,导致血管破裂出血。黏膜下肌瘤尤其容易引起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等异常子宫出血症状。
3.子宫内膜息肉:息肉表面血管丰富,易破裂出血,常表现为经间期出血、月经过多等。
4.子宫内膜癌:多发生于绝经后女性,可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量时多时少。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是其高危因素。
5.全身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影响凝血功能,可导致子宫出血异常。
三、诊断方法
1.详细病史询问:包括月经史、生育史、既往病史、用药史、家族史等,了解出血情况,如出血时间、频率、量、是否伴有腹痛等症状,以初步判断病因。
2.妇科检查:通过妇科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子宫大小、形态、质地、活动度等,了解阴道、宫颈有无病变。
3.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子宫和附件形态结构,判断有无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厚度等异常。
4.血液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等,排查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凝血异常。性激素六项检查有助于判断内分泌情况。
5.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子宫腔内情况,对可疑病变进行定位活检,提高诊断准确性,尤其适用于超声检查发现异常但不能明确病因者。
6.诊断性刮宫:刮取子宫内膜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子宫内膜病变,如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增生等。
四、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止血药物:对于出血量大、急需止血者,可使用宫缩剂如缩宫素等促进子宫收缩止血;氨甲环酸等抗纤溶药物减少出血。
激素类药物:青春期和生育期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可使用短效避孕药调整月经周期;围绝经期女性可使用孕激素后半周期疗法,使子宫内膜转化、脱落,达到止血并调整周期的目的。
2.手术治疗
对于子宫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等,可通过宫腔镜手术切除;肌壁间肌瘤或浆膜下肌瘤若引起明显症状,可考虑开腹或腹腔镜下肌瘤切除术。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无生育要求的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尤其是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或恶变者,可考虑子宫切除术。
3.其他治疗:对于因全身性疾病导致凝血异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需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凝血功能。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青春期女性:该时期女性心理较敏感,异常子宫出血可能对其心理造成影响,家长和医生需给予心理支持。治疗时尽量选择对生殖功能影响小的方法,如使用短效避孕药调整周期时,要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
2.孕期女性:孕期出现异常子宫出血可能是流产、宫外孕等严重情况,需立即就医。医生会根据孕周、出血情况、超声检查等综合判断,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3.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是妇科肿瘤的高发阶段,出现异常子宫出血应高度警惕子宫内膜癌等疾病,及时进行全面检查。在使用激素治疗时,需严格评估利弊,排除用药禁忌。
4.有慢性病史女性: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异常子宫出血过程中,要注意治疗方法和药物对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某些药物可能影响血糖、血压控制,需密切监测并调整相关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