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骨折如何康复
肱骨骨折康复分为复位与固定、早期训练、中期训练、后期康复及回归正常生活四个阶段。复位与固定阶段需卧床休息、合理饮食,做好疼痛管理;早期进行未固定关节活动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中期可开展轻度关节活动度训练、抗阻训练并结合物理治疗;后期进行功能强化训练、逐渐恢复日常活动并定期复查。此外,针对孕妇、儿童、老年人及有慢性病等特殊人群给出了康复温馨提示。
一、复位与固定阶段康复
1.治疗初期:肱骨骨折后通常先进行复位和固定,在这个阶段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卧床休息,避免骨折部位过度活动导致二次损伤。年龄较小的儿童骨骼愈合能力强,但固定时要注意固定物的松紧度,避免影响血液循环;老年人则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等情况,恢复较慢,需特别注意固定的稳定性。生活方式上,患者应避免受伤侧上肢用力,饮食上可适当增加富含蛋白质(如牛奶、鸡蛋)、钙(如豆制品、鱼虾)和维生素D(如深海鱼类、动物肝脏)的食物摄入,以促进骨折愈合。
2.疼痛管理:骨折部位可能会出现疼痛和肿胀,对于疼痛较轻的患者,可采用冰敷的方法缓解,每次冰敷1520分钟,每天34次。年龄较大、对疼痛耐受较差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止痛药物。儿童用药需格外谨慎,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适用年龄,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方法。孕妇和哺乳期女性用药时要考虑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合适的药物。
二、早期康复训练
1.未固定关节活动:在骨折部位固定稳定后,可开始进行未被固定关节的主动活动,如握拳、腕关节屈伸等,每天进行34组,每组1015次。这种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同时防止肌肉萎缩。对于年轻患者,可适当增加活动的强度和次数;而老年人和体质较弱者则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
2.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在保持骨折部位不动的情况下,进行受伤肢体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即肌肉有收缩但关节不活动。例如,上肢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等长收缩,每次收缩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34组。有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在进行肌肉收缩训练时,要注意避免屏气,以防血压升高。
三、中期康复训练
1.骨折初步愈合后(一般46周,具体依个体情况而定),可开始进行轻度的关节活动度训练。例如,缓慢地进行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外展等活动,在不引起明显疼痛的范围内逐渐增加活动幅度。不同性别患者在关节活动度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女性关节活动度相对较大,但在训练时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由于其血糖较高,可能会影响骨折愈合和关节活动度的恢复,需要更严格地控制血糖,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训练。
2.抗阻训练:当骨折部位有一定的稳定性后,可以逐渐进行抗阻训练,如使用弹力带等进行肌肉力量训练。训练强度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和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年龄较大者或患有慢性病的患者训练强度应适当降低。
3.物理治疗:可结合物理治疗方法,如超声波、红外线等,促进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物理治疗的频率和强度也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调整,儿童和老年人的治疗参数要相对温和。
四、后期康复及回归正常生活
1.功能强化训练:在骨折基本愈合后,可进行更高级的功能强化训练,如进行上肢的协调性训练、精细动作训练等。年轻人可通过一些运动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来进一步提高上肢的功能;老年人则可以选择一些较为舒缓的活动,如太极拳等。
2.逐渐恢复日常活动:在康复后期,患者可逐渐恢复一些日常生活活动,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对于有特殊病史(如心脏病、哮喘等)的患者,在恢复活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如出现不适及时停止并就医。
3.定期复查:在整个康复过程中,患者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通过X线等检查手段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和康复效果,医生可根据复查结果调整康复方案。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孕妇发生肱骨骨折后,在康复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用药安全,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康复训练要避免过度的腰部用力动作,以防影响胎儿。儿童在康复训练时要注意避免强迫训练,训练强度和时间要根据其年龄和体力适可而止。老年人康复期间要注意预防跌倒,可使用辅助设备(如拐杖等),保持居住环境的安全。有慢性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利于骨折的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