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胃出血的原因有哪些
胃出血的原因多样,主要包括胃部疾病(如胃溃疡、胃癌、急性胃炎,不同因素增加其发生风险且特定人群更易出现)、食管疾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食管炎,肝硬化、有胃食管反流病史等人群风险高)、全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应激性溃疡,特定人群因不同情况易引发)、其他因素(药物因素如长期服非甾体抗炎药,异物损伤如误食尖锐物),特殊人群中儿童胃出血可能与血液系统疾病、误食异物有关,老年人症状不典型且因基础病和用药多风险高,孕妇胃出血需及时就医并考虑药物对胎儿影响。
一、胃部疾病
1.胃溃疡:胃溃疡是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形成的溃疡。当溃疡侵蚀到胃壁的血管时,就会导致出血。长期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规律的饮食习惯、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因素,都会增加胃溃疡的发生风险,进而引发胃出血。老年人由于胃黏膜修复能力下降,患胃溃疡后更易出现胃出血。有胃溃疡病史的患者,胃出血的可能性也会明显升高。
2.胃癌:胃癌是胃部的恶性肿瘤,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表面的血管容易破裂出血。随着肿瘤的进展,侵犯周围组织和血管的概率增加,胃出血的风险也随之上升。年龄较大、有胃癌家族史、长期吸烟酗酒、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等人群,患胃癌的风险较高,发生胃出血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大。
3.急性胃炎:大量饮酒、误食腐蚀性物质、严重创伤、大手术等因素,可引起胃黏膜的急性炎症,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出血。年轻人生活不规律、经常大量饮酒,更容易发生急性胃炎引发的胃出血。
二、食管疾病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肝硬化患者常出现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这些曲张的静脉壁薄,容易破裂出血,出血量通常较大,病情较为凶险。有肝硬化病史的患者,尤其是处于失代偿期的患者,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很高。
2.食管炎:长期的胃酸反流、感染、药物刺激等因素,可引起食管炎。炎症导致食管黏膜受损,严重时可出现糜烂和出血。老年人由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减退,更容易出现胃酸反流,引发食管炎和胃出血。有胃食管反流病病史的患者,食管炎反复发作,也会增加胃出血的风险。
三、全身性疾病
1.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血液系统疾病,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使患者容易出现出血倾向,包括胃出血。这些疾病影响了血液的凝固机制,即使胃部仅有轻微的损伤,也可能导致出血不止。儿童和青少年患血液系统疾病的概率相对较高,发生胃出血时需要特别关注。
2.心血管疾病:严重的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可导致胃肠道淤血,使胃黏膜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糜烂和出血。老年人患心血管疾病的比例较高,发生胃出血的风险也相应增加。有心血管疾病病史且正在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胃出血的风险进一步升高。
3.应激性溃疡:严重创伤、烧伤、感染、休克等应激状态,可引起胃黏膜的应激性溃疡,导致胃出血。这种情况常见于重大手术、严重外伤后的患者,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导致胃黏膜的防御机制受损。
四、其他因素
1.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导致胃黏膜损伤和出血。这些药物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但对胃黏膜有一定的刺激性。老年人和患有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的人群,使用这些药物时更容易发生胃出血。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的患者,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后胃出血的风险更高。
2.异物损伤:误食尖锐的异物,如鱼刺、骨头等,可直接损伤胃黏膜和血管,导致胃出血。儿童和老年人在进食时,由于咀嚼不充分或注意力不集中,更容易误食异物。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儿童胃出血相对少见,但如果出现,可能与血液系统疾病、误食异物等因素有关。家长应注意孩子的饮食安全,避免让孩子接触尖锐的物品。一旦发现孩子有呕血、黑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胃出血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同时,老年人常患有多种基础疾病,服用多种药物,增加了胃出血的风险。家属应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定期带老人进行体检,遵医嘱合理用药。孕妇在孕期身体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激素水平的改变和子宫的增大可能影响胃肠道的功能。如果孕妇出现胃出血,应及时就医,避免影响自身和胎儿的健康。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