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的治疗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的治疗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采取个体化方案。治疗原则为缓解症状、促进糜烂愈合、预防复发和防治并发症。一般治疗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如保证充足睡眠、规律饮食、戒烟戒酒,以及进行心理调节;药物治疗有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促胃肠动力药、根除幽门螺杆菌药物等,不同药物适用情况和使用注意不同。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用药需谨慎,要考虑身体状况和药物相互作用。治疗期间需定期复诊,一般48周进行胃镜复查,同时患者要关注自身症状变化,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一、治疗原则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的治疗目标主要是缓解症状、促进糜烂愈合、预防复发和防治并发症。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二、一般治疗
1.调整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对病情影响较大。年轻患者可能生活不规律,如熬夜、过度劳累等,应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一般成年人需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饮食上,所有患者都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加重糜烂。戒烟戒酒也很重要,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都会损伤胃黏膜。三餐要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尤其老年人胃肠功能较弱,更需注意饮食规律。
2.心理调节
精神因素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密切相关。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会影响胃的蠕动和消化功能。年轻人工作压力大,容易出现精神问题,可通过适当运动,如跑步、瑜伽等方式释放压力;老年人可能因担心病情而焦虑,家人应给予关心和陪伴,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三、药物治疗
1.抑酸剂
胃酸分泌过多会加重胃黏膜糜烂,因此抑酸治疗是重要环节。常用的抑酸剂有质子泵抑制剂和H?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抑酸作用强,起效快,适用于症状较重、有明显烧心、反酸症状的患者;H?受体拮抗剂抑酸作用相对较弱,适用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儿童使用抑酸剂需谨慎,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低龄儿童应尽量避免使用。
2.胃黏膜保护剂
胃黏膜保护剂可以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轻胃酸、胃蛋白酶等对胃黏膜的刺激和损伤,促进糜烂愈合。常用药物有铝碳酸镁、铋剂等。对于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铋剂时需谨慎,因为铋剂可能在体内蓄积,加重肾脏负担。
3.促胃肠动力药
如果患者有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老年人胃肠蠕动功能减弱,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可以改善胃肠排空,缓解症状。但有心脏病的患者使用某些促胃肠动力药时需注意药物对心脏的影响。
4.根除幽门螺杆菌药物
如果患者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应进行根除治疗。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案是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抗生素联合使用。抗生素的选择需根据患者既往用药史、当地幽门螺杆菌耐药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儿童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规范,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肝肾功能可能减退,在使用药物时需注意药物剂量和不良反应。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治疗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2.儿童
儿童的胃黏膜较为娇嫩,用药需谨慎。应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如调整饮食、心理调节等。必须使用药物时,要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和剂量。低龄儿童应避免使用某些可能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
3.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或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避免使用可能有致畸作用的药物。必要时可咨询妇产科和消化内科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4.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
如患有心脏病、肝病、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时要考虑药物对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有心脏病的患者使用某些促胃肠动力药可能会影响心脏功能,需谨慎选择。同时,治疗基础疾病的药物也可能与治疗胃炎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
五、随访和监测
治疗期间,患者应定期复诊,医生会根据症状缓解情况、胃镜检查结果等调整治疗方案。一般治疗后48周可进行胃镜复查,观察糜烂愈合情况。同时,患者要注意自身症状的变化,如出现腹痛加重、黑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