疖子是什么
疖子是累及毛囊深部及周围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皮肤病,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其初期为红、肿、痛小结节,后中央变软出现脓栓,脓栓脱落后炎症渐消,一般无全身症状,“危险三角区”的疖挤压后可能引发严重颅内感染。病因包括细菌感染、皮肤损伤、不良生活方式及基础疾病。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必要时做血常规、细菌培养等检查。治疗有一般治疗,注意清洁、调整饮食作息;局部未化脓用鱼石脂软膏等,已破溃需清洁引流;病情重等情况需全身用抗生素。特殊人群中,儿童应注意清洁,避免挤压,按医嘱用药;孕妇避免自行用药,及时就医;老年人恢复慢,要控制基础疾病、加强营养并遵医嘱治疗护理。
一、疖子的定义
疖子,又称为疖,是一种累及毛囊深部及周围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皮肤病,通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偶可由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假单胞菌属和大肠埃希菌等引起。
二、疖子的临床表现
1.初期: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痛的小结节,基底浸润明显,以后逐渐肿大,呈锥形隆起。
2.进展期:数日后,结节中央因组织坏死而变软,出现黄白色小脓栓;红、肿、痛范围扩大。
3.后期:脓栓脱落,排出脓液,炎症便逐渐消失而愈。疖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但若发生于血液丰富的部位,全身抵抗力减弱时,可引起不适、畏寒、发热、头痛和厌食等毒血症状。面部,特别是所谓“危险三角区”的上唇周围和鼻部疖,如被挤压或挑刺,感染容易沿内眦静脉和眼静脉进入颅内的海绵状静脉窦,引起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出现延及眼部及其周围组织的进行性红肿和硬结,伴疼痛和压痛,并有头痛、寒战、高热甚至昏迷等,病情十分严重,死亡率很高。
三、疖子的病因
1.细菌感染: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正常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常有细菌存在,但只有在局部因素或全身抵抗力下降时才引起感染。
2.皮肤损伤:搔抓、摩擦等造成皮肤破损,细菌更容易侵入皮肤,引发疖子。如从事体力劳动,皮肤经常与衣物摩擦,或经常搔抓皮肤瘙痒处等情况。
3.不良生活方式:不注意皮肤清洁卫生,皮肤表面污垢、油脂堆积,为细菌滋生创造条件。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等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也易发生疖子。
4.基础疾病:患有糖尿病、慢性肾病等基础疾病,患者身体抵抗力较低,血糖高也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增加了疖子的发病风险。
四、疖子的诊断
1.临床诊断:医生一般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单个毛囊性炎性丘疹,逐渐增大形成坚实结节,伴红肿热痛,中央可出现脓栓等特点,即可作出诊断。
2.实验室检查:必要时可进行血常规检查,了解白细胞计数等,判断是否存在炎症反应。对于病情较重或反复发作者,可取脓液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明确病原菌,并指导临床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五、疖子的治疗
1.一般治疗:注意皮肤清洁卫生,避免搔抓、摩擦等刺激。饮食上,减少辛辣、油腻食物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同时,保证充足睡眠,减轻精神压力,提高身体抵抗力。
2.局部治疗:在疖子初期,未化脓时,可外用鱼石脂软膏、碘酊等药物,促进炎症消退。已化脓破溃者,需用碘伏等消毒剂清洁患处,保持引流通畅,避免感染扩散。
3.全身治疗:对于病情较重,如伴有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或疖发生在特殊部位(如面部“危险三角区”),以及反复发作者,需口服或静脉使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皮肤娇嫩,更应注意皮肤清洁,避免过度搔抓。家长需监督儿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洗澡、勤换洗衣物。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若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疖子,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挤压。由于儿童用药较为特殊,使用药物治疗时,必须严格遵循医嘱,不得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
2.孕妇:孕妇因体内激素变化,皮肤油脂分泌可能增多,需更加注意皮肤清洁。孕妇用药需谨慎,应避免自行使用药物治疗疖子。若出现疖子,应及时就医,告知医生自己的怀孕情况,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
3.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抵抗力较弱,患疖子后恢复相对较慢。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若患有疖子,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同时,注意加强营养,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促进身体恢复。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用药和护理,如出现病情变化,应及时复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