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怎样引起的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成因包括多方面:一是胃排空障碍,如胃动力不足(老年人、缺乏运动或肥胖人群常见)、幽门功能失调(手术、某些药物影响);二是胆囊疾病,胆囊炎(影响胆囊收缩功能,饮食刺激会加重)、胆结石(阻塞胆管,进食油腻易促反流)会引发;三是胃肠激素分泌异常,胃泌素分泌减少(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胆囊收缩素分泌失调(精神压力大人群易出现)可导致;四是其他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等)、精神心理因素(长期不良情绪)、某些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会增加患病风险。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要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儿童用药需遵医嘱、培养良好饮食习惯;孕妇要少食多餐、保持心情舒畅,症状严重及时就医。
一、胃排空障碍
1.胃动力不足:当胃部肌肉收缩功能减弱时,胃排空时间会延长,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增加,容易导致胆汁反流。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胃肠蠕动减慢,胃动力不足的情况较为常见;长期缺乏运动、过度肥胖的人群,也可能因为胃肠蠕动功能受到影响,出现胃动力不足,增加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生风险。
2.幽门功能失调:幽门是胃和十二指肠之间的阀门,正常情况下能控制胃内容物向十二指肠排空的速度和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如果幽门功能失调,幽门括约肌松弛,十二指肠内的胆汁就容易反流入胃。一些手术如胃大部切除术、胆囊切除术等,可能会破坏幽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幽门功能失调;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等,也可能影响幽门括约肌的功能。
二、胆囊疾病
1.胆囊炎:胆囊发生炎症时,胆囊的收缩功能会受到影响,胆汁排放可能出现异常,导致胆汁在胆囊内停留时间过长,胆汁成分发生改变,容易反流至胃。患有胆囊炎的人群,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其胆汁反流的概率都会增加。此外,胆囊炎患者如果不注意饮食,经常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会进一步刺激胆囊收缩,加重胆汁反流。
2.胆结石:胆结石可阻塞胆囊管或胆总管,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泄,使胆汁在胆囊内淤积,压力升高,胆汁容易反流进入胃内。胆结石患者在进食油腻食物后,胆囊收缩加剧,可能会促使胆汁反流。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胆结石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老年人患胆结石后发生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大。
三、胃肠激素分泌异常
1.胃泌素分泌减少:胃泌素可以促进胃酸分泌和胃肠蠕动,同时有助于维持幽门括约肌的紧张度。当胃泌素分泌减少时,胃酸分泌不足,胃肠蠕动减弱,幽门括约肌松弛,容易引起胆汁反流。一些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由于胃黏膜萎缩,胃泌素分泌细胞受损,导致胃泌素分泌减少,增加了胆汁反流的风险。
2.胆囊收缩素分泌失调:胆囊收缩素可以促进胆囊收缩和胆汁排放。如果胆囊收缩素分泌失调,可能导致胆囊过度收缩或收缩无力,使胆汁排放异常,引发胆汁反流。精神压力过大、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状态的人群,可能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导致胆囊收缩素分泌失调。
四、其他因素
1.不良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会刺激胃黏膜,降低幽门括约肌的张力,使胆汁更容易反流。此外,暴饮暴食、经常吃辛辣刺激性食物、进食过快过饱等不良饮食习惯,会增加胃部负担,影响胃的正常排空,增加胆汁反流的机会。年轻人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经常熬夜,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也容易诱发胆汁反流性胃炎。
2.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神经系统对胃肠的调节,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起胆汁反流。老年人退休后生活环境改变,容易产生孤独、焦虑等情绪,也可能对胃肠功能产生影响。
3.某些药物:一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生素等,可能会刺激胃黏膜,影响胃肠动力,导致胆汁反流。儿童在使用药物时需要特别谨慎,尤其是低龄儿童,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用药不当更容易引起胃肠不良反应,增加胆汁反流的风险。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胃肠功能较弱,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食用过多油腻、辛辣食物。同时,要定期体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身体发育尚未成熟,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胃肠功能的药物。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孩子暴饮暴食。孕妇在孕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胃肠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容易出现胆汁反流。孕妇应少食多餐,避免食用引起胃肠不适的食物,保持心情舒畅。如果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