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是怎样引起的
胃出血的主要病因及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病因包括胃溃疡(与Hp感染、长期服用NSAIDs有关,有病史及年龄大的患者风险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多见于肝硬化患者,男性风险相对大)、急性胃黏膜病变(由大量饮酒、严重创伤等因素引发,长期大量饮酒人群几率高)、胃癌(中老年人高发)、胃血管异常(如Dieulafoy病)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和长期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等。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应定期体检、积极治疗基础病;儿童胃出血可能因误食等引起,家长要密切关注;孕妇治疗需考虑对胎儿的影响;长期饮酒和吸烟者应减少烟酒量;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者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出现症状及时停药就医。
一、胃出血的主要病因
1.胃溃疡:胃溃疡是导致胃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当溃疡侵蚀到胃壁的血管时,就会引起出血。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胃溃疡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Hp感染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使得胃酸对胃黏膜的侵蚀作用增强;NSAIDs则会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自我修复和保护能力。有胃溃疡病史的患者,胃出血的风险会明显增加。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胃黏膜的修复能力下降,发生胃出血后往往病情更为严重。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多见于肝硬化患者。肝硬化会导致门静脉高压,使得食管和胃底的静脉回流受阻,静脉血管曲张。这些曲张的静脉壁薄且脆弱,容易破裂出血。一旦破裂,出血量大且来势凶猛,病情危急。男性患者由于肝硬化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因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导致胃出血的风险也相对较大。
3.急性胃黏膜病变:大量饮酒、严重创伤、大手术、败血症等因素都可能引起急性胃黏膜病变。酒精会直接损伤胃黏膜,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严重创伤、大手术等应激状态会导致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失调,使胃黏膜的血流量减少,黏液和碳酸氢盐分泌减少,从而导致胃黏膜糜烂、出血。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发生急性胃黏膜病变导致胃出血的几率显著增加。
4.胃癌:胃癌组织生长迅速,容易侵犯周围的血管,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早期胃癌可能仅表现为少量的出血,随着病情的进展,出血量可能会逐渐增多。中老年人是胃癌的高发人群,因此这部分人群出现胃出血时,需要警惕胃癌的可能。
5.胃血管异常:如胃恒径动脉破裂(Dieulafoy病),这是一种少见但严重的胃出血原因。胃恒径动脉是一种异常粗大的小动脉,一旦破裂,出血往往比较剧烈,难以自行停止。
6.其他因素: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增加胃出血的风险。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也会因药物影响凝血功能而容易发生胃出血。
二、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胃黏膜的修复能力和对出血的耐受性较差。他们可能同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会影响身体的整体状况和对出血的反应。老年人发生胃出血后,病情往往更为复杂,恢复也相对较慢。因此,老年人应定期进行体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避免使用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如果出现黑便、呕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2.儿童:儿童胃出血相对少见,但也可能因误食腐蚀性物质、应激性溃疡等原因引起。儿童的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症状,如是否有腹痛、呕吐、精神萎靡等。如果怀疑孩子有胃出血,应立即送往医院,避免延误病情。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3.孕妇:孕妇在孕期身体的生理变化较大,激素水平的改变可能影响胃黏膜的状态。同时,孕期的一些不适症状,如恶心、呕吐等,可能会增加胃黏膜的损伤风险。孕妇发生胃出血时,治疗需要谨慎,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4.长期饮酒和吸烟者:长期饮酒和吸烟会对胃黏膜造成慢性损伤,增加胃出血的风险。这类人群应尽量减少饮酒和吸烟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出现胃部不适症状,应及时调整生活习惯,并及时就医检查。
5.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者:正在服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在用药期间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如果需要进行手术或其他有创操作,应提前告知医生自己正在服用的药物,以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降低胃出血的风险。一旦出现胃出血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