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炎的症状
急性胃炎的症状表现多样,典型症状有腹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呕血与黑便,分别由胃黏膜炎症刺激、影响消化功能、损伤血管所致;伴随症状包括发热、脱水、电解质紊乱、头晕乏力;特殊人群症状特点及注意事项各有不同,儿童症状不典型,易受损伤且耐受性差,需密切观察并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老年人腹痛不明显但易出现并发症,治疗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孕妇治疗要选对胎儿安全的药物,严重呕吐腹泻可能增加流产或早产风险;患有基础疾病者胃炎可能加重原病病情,治疗需与原发病治疗结合、综合考虑用药方案。
一、典型症状
1.腹痛:多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剧痛、刺痛等。这是由于胃黏膜受到炎症刺激,导致胃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可能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例如,因食用刺激性食物引起的急性胃炎,腹痛可能相对较轻且持续时间较短;而由药物或严重感染导致的急性胃炎,腹痛可能较为剧烈且持续时间较长。
2.恶心、呕吐:恶心是一种上腹部不适、欲吐的感觉,常为呕吐的前奏。呕吐则是胃内容物经食管、口腔排出体外的过程。这是因为胃黏膜炎症刺激了胃部的感受器,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呕吐中枢兴奋,从而导致恶心、呕吐症状。呕吐物通常为胃内未消化的食物,严重时可能含有胆汁或血液。
3.消化不良:表现为上腹部饱胀感、早饱、食欲不振等。炎症会影响胃的正常消化功能,使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导致患者有饱胀感,进食少量食物即感到胃部胀满,不想再继续进食。
4.呕血与黑便:当胃黏膜损伤较严重,侵犯到血管时,就可能出现出血症状。呕血颜色可因出血量和出血速度不同而有所差异,出血量较大、速度较快时,呕血颜色多为鲜红色或暗红色;出血量较少、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时,呕血颜色可呈咖啡色。黑便则是由于血液在肠道内被消化分解,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的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使粪便呈黑色,类似柏油样。
二、伴随症状
1.发热: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轻度升高,一般在38℃左右,少数患者体温可超过38.5℃。发热是机体对炎症的一种全身性反应,是免疫系统激活的表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急性胃炎,更容易出现发热症状。
2.脱水:频繁的呕吐和腹泻会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丢失,如果不及时补充,就会引起脱水。脱水的表现包括口渴、皮肤干燥、尿量减少、眼窝凹陷等。儿童、老年人和体质较弱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脱水症状,且脱水对他们的身体影响更为明显。
3.电解质紊乱:呕吐和腹泻还会导致体内电解质如钠、钾、氯等丢失,引起电解质紊乱。电解质紊乱可影响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患者可能出现乏力、精神萎靡、心律失常等症状。
4.头晕、乏力:由于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导致患者进食减少,身体能量供应不足,同时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也会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功能,从而使患者感到头晕、乏力。
三、特殊人群症状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急性胃炎的症状可能不典型,除了上述常见症状外,还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拒食等。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饮食情况和腹部体征。儿童的胃黏膜相对较薄,更容易受到损伤,且身体对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耐受性较差,因此一旦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自行使用成人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对疼痛的感知可能相对迟钝,急性胃炎发作时腹痛症状可能不明显,但更容易出现并发症。老年人的心血管功能较差,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在治疗急性胃炎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3.孕妇:孕妇患急性胃炎时,除了要关注胃炎本身的症状外,还需要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应尽量选择对胎儿安全的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导致胎儿畸形或影响胎儿发育的药物。孕妇呕吐和腹泻严重时,可能会引起子宫收缩,增加流产或早产的风险,因此需要及时就医治疗,密切观察胎儿的情况。
4.患有基础疾病者:如患有心脏病、肝病、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急性胃炎可能会加重原有疾病的病情。例如,心脏病患者在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时,可能会诱发心律失常;肝病患者的肝脏解毒功能可能受到影响,药物代谢减慢,更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这类患者在治疗急性胃炎时,需要与原发病的治疗相结合,综合考虑用药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