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病因
慢性胃炎的病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它能在胃内酸性环境生存并损伤胃黏膜,不同年龄段感染后影响不同,共用餐具等行为易传播;二是饮食和生活习惯不良,如长期食用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过度饮酒、生活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等,不同人群因自身特点受影响不同;三是药物因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和长期服用抗生素会损伤胃黏膜,老年人和有胃炎病史者风险更高;四是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胃炎在中老年人中相对多见,有家族史人群风险高;五是十二指肠胃反流,多种因素可导致反流,肥胖、有胆囊疾病等人群风险增加。同时,针对儿童、老年人、女性及有胃炎病史人群给出了相应的预防和注意建议。
一、幽门螺杆菌(Hp)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幽门螺杆菌凭借其螺旋形结构容易钻透胃黏膜,在胃内的酸性环境中生存。它能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为自身创造生存环境,同时氨对胃黏膜有直接的损伤作用。此外,幽门螺杆菌还会分泌空泡毒素等物质,破坏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完整性,引发炎症反应。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中,多数人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部分人会逐渐发展为慢性胃炎。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情况有所不同,儿童感染后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因为胃部不适会影响营养吸收;成年人感染若不及时治疗,炎症可能持续存在,增加溃疡甚至胃癌的发生风险。有胃炎病史的人群再次感染幽门螺杆菌,病情容易复发或加重。生活方式方面,共用餐具、口对口喂食等行为容易造成幽门螺杆菌的传播。
二、饮食和生活习惯
1.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会对胃黏膜产生直接刺激,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过度饮酒会使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引发炎症。长期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会刺激胃酸分泌,胃酸过多会侵蚀胃黏膜。高盐饮食会损伤胃黏膜细胞,降低胃黏膜的抵抗力。年轻人由于生活节奏快,常吃外卖,饮食不规律,饥一顿饱一顿,容易增加患慢性胃炎的风险;老年人胃肠功能减弱,若不注意饮食清淡易消化,也易引发胃部炎症。有胃炎病史者,不良饮食习惯会使病情反复。
2.生活不规律: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胃部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导致胃酸分泌失调,进而损伤胃黏膜。精神压力过大时,人体会分泌一些激素,影响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和消化功能,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会使胃部的敏感性增加,加重炎症反应。职场人士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是慢性胃炎的高发人群。
三、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包括阿司匹林、布洛芬等,会抑制胃黏膜合成前列腺素,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其合成减少会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胃酸更容易侵蚀胃黏膜,引发炎症。长期服用抗生素也可能破坏胃肠道的正常菌群平衡,导致有害菌大量繁殖,从而损伤胃黏膜。老年人可能因患有多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发生药物性胃炎的风险相对较高。有胃炎病史者在服用这些药物时,更容易诱发或加重病情。
四、自身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胃炎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胃黏膜细胞,导致胃黏膜损伤和炎症。患者体内可能产生针对胃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破坏胃壁细胞,使胃酸分泌减少,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进而导致巨幼细胞贫血。这种类型的胃炎在中老年人中相对多见,女性的发病率可能略高于男性。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患自身免疫性胃炎的风险较高。
五、十二指肠胃反流
十二指肠内容物(包括胆汁、胰液等)反流至胃内,会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胆汁中的胆盐和胰液中的消化酶会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胃排空延迟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十二指肠胃反流。肥胖人群由于腹压增加,更容易出现十二指肠胃反流;患有胆囊疾病、胃肠道手术史的人群,发生反流的风险也会增加。有胃炎病史者,反流会进一步加重胃部炎症。
温馨提示:儿童的胃黏膜比较娇嫩,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让孩子食用过多刺激性食物,注意饮食卫生,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老年人胃肠功能较弱,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同时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女性在特殊生理期(如孕期、经期),身体的生理状态会发生变化,要更加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避免加重胃部负担。有胃炎病史的人群,要定期复查,遵医嘱治疗,尽量避免接触可能诱发胃炎的因素。



